2025年7月8日,盛夏的熱浪席卷大地,卻絲毫未動搖南京師范大學(xué)泰州學(xué)院“科普紅潮涌,凝心筑夢行”暑期實踐團隊的腳步。由組長莊騰飛帶隊,隊員李佳、盛晨光同行,這支“科普+思政”實踐隊伍走進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海縣石榴養(yǎng)老院,一場以“按需科普”為核心的暖心實踐就此展開。不同于傳統(tǒng)宣講,他們帶著“貼近需求、傳遞實用、收集反饋”的初衷,用青春力量為老年群體送去知識與陪伴,在服務(wù)中書寫當代大學(xué)生的社會責任。
從“陌生”到“知心”:用傾聽錨定需求
清晨的石榴養(yǎng)老院里,草木還帶著露水的濕潤。莊騰飛和隊員們提前抵達后,沒有急于鋪開科普材料,而是先搬起小板凳,自然地融入老人中間。“大爺,您平時早上都愛遛彎嗎?”“阿姨,夏天家里開空調(diào)還是吹風(fēng)扇呀?”溫和的問候像一陣清風(fēng),漸漸吹散了初見的拘謹——起初只是禮貌點頭的老人,慢慢打開了話匣子。
交談中,老人們的需求逐漸清晰:王大爺攥著藥盒問“高血壓能不能吃西瓜”,李阿姨捧著智能手機念叨“想跟孫子視頻總點不對按鈕”,張奶奶則嘆著氣說“前陣子鄰居被電話騙了錢,咱也怕上當”。“電視里養(yǎng)生說法太多,咱老年人哪辨得清呀!”一位老人的感慨,讓團隊成員深刻意識到:科普不能“想當然”,必須扎根于真實需求。兩個小時的傾聽,筆記本上記滿了“飲食禁忌”“手機操作”“防詐騙”等關(guān)鍵詞,這成了后續(xù)科普最精準的“導(dǎo)航圖”。

。▓D為組員與養(yǎng)老院成員的交談)
從“備課”到“解惑”:用專業(yè)傳遞溫度
帶著收集到的需求,隊員們立刻開啟“定制化備課”:上網(wǎng)翻查《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把高血壓飲食禁忌轉(zhuǎn)化為“能吃的三種瓜、要少碰的兩類菜”;拆解智能手機操作步驟,手繪成“視頻通話三步法”示意圖;結(jié)合東?h本地詐騙案例,整理出“陌生來電三不做”口訣。
午后的活動室里,科普以“一對一”的形式溫暖進行。李佳半蹲在劉奶奶身邊,握著老人的手在手機屏幕上劃動:“您看,點這個綠色按鈕是接電話,想放大字體就按這個‘+’號。”盛晨光則拿著血壓儀,邊給張大爺示范邊講解:“綁帶要在肘窩上兩指,松緊能塞進一根手指就行,這樣量才準。”莊騰飛負責記錄反饋,老人們的每一句“這個方法好記”“剛才說的再講一遍”,都被他認真標注在問卷上。
沒有晦澀術(shù)語,沒有單向灌輸,只有“手把手教”“面對面答”。當李阿姨終于成功撥通女兒的視頻電話,屏幕里傳來外孫的喊聲時,她眼角的皺紋里都漾著笑意:“這些孩子比自家小輩還有耐心!”

。▓D為組員細致的進行一對一談話)
從“實踐”到“成長”:用行動詮釋擔當
“不止是我們在給老人科普,老人們也在給我們‘上課’。”活動結(jié)束后,莊騰飛在實踐日志里寫道。王大爺講的“勤儉持家小智慧”,李阿姨分享的“鄰里互助故事”,讓隊員們看到了歲月沉淀的生活哲學(xué)。而超九成老人的滿意度反饋,以及“希望多講講冬季養(yǎng)生”“想學(xué)制圖發(fā)朋友圈”的新需求,更讓他們明白:服務(wù)不是一次性的抵達,而是長期陪伴的開始。
這場養(yǎng)老院里的實踐,早已超越“科普”本身——它是青春與暮年的對話,是知識與需求的對接,更是大學(xué)生社會責任的具象表達。隊員們不僅把健康知識、數(shù)字技能送到老人身邊,更用傾聽與陪伴,讓老人們感受到社會的關(guān)懷;而他們自己,也在“被需要”中深化了對“尊老敬老”的理解,在“解決問題”中踐行了“知行合一”的校訓(xùn)。
當青春力量遇見銀發(fā)群體,碰撞出的不僅是知識的火花,更是時代文明的溫度。南泰學(xué)子的養(yǎng)老院實踐,如同一個溫暖的注腳:科普可以很貼心,擔當可以很具體,當代大學(xué)生正以“接地氣”的行動,在社會服務(wù)中書寫成長答卷。而這份“按需付出”的實踐模式,也為高校暑期實踐提供了有益借鑒——唯有扎根需求、真誠服務(wù),青春的腳步才能踏準時代的節(jié)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