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幫助現代兒童理解傳統(tǒng)古詩詞的文化底蘊,響應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號召,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人文傳媒學院“詩韻探行,雅句傳薪”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于7月5日前往南京富貴山
區(qū),為招募的兒童開展了以“古詩中的宇宙與航天”為主題的教學實踐活動。活動通過融合經典古詩詞與現代科技成果,讓孩子們在古今對話中感受文化魅力與科技力量。
童眸映古輝,詩心觸天問
7月5日上午,當實踐隊員推開富貴山社區(qū)活動室的門,迎接他們的是一張張稚嫩而充滿好奇的臉龐。活動現場,一場關于星空、古詩與未來的對話即將開始。
課堂伊始,負責開篇講解的隊員緩緩念出李白筆下與“月蝕”相關的詩句,瞬間點燃了孩子們的熱情,課堂氣氛隨即活躍起來。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分享自己認識到的有關月的故事:有的繪聲繪色講述爺爺奶奶口中“天狗吞月”的古老傳說,有的激動描述新聞里“胖五”(長征五號)火箭騰空的震撼畫面,還有的指著屏幕上“玉兔號”月球車圖片,準確說出它的名字。

圖為同學積極回答包含“月”的古詩詞 魏可欣供圖
當屏幕上泛黃的古卷詩詞與現代航天器的高清影像交替呈現時,孩子們的目光在兩類畫面間流轉。他們注視著古卷上的詩詞文字,又看向航天器影像,眼神隨著畫面切換不斷移動。
擊鼓傳花吟星漢,靜電問月探玄黃
課堂以古今結合為核心,設置多個互動環(huán)節(jié),通過多樣互動環(huán)節(jié)讓孩子們深度參與。
在“詩詞擊鼓傳花”環(huán)節(jié),孩子們或緊張或興奮地吟誦與月亮、星辰相關的詩句。稚嫩的童聲念出“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當鼓聲停歇,被選中的孩子分享對詩句的理解,過程中神情專注。
隨后的“靜電吸附”科學小實驗中,孩子們屏息凝神地看著摩擦過的塑料尺子或氣球吸起細碎紙屑,小臉上寫滿驚奇。他們親手操作感受這一現象,并熱烈討論起來:“是不是像磁鐵?”“月亮會不會也被太陽‘吸’住才圍著轉?”抽象的物理定律由此與直觀的生活體驗、對宇宙的聯想產生了聯結。
圖為組員帶領同學玩擊鼓傳花小游戲 魏可欣供圖
活動的創(chuàng)新點在于用科技手段賦能故事理解。針對《送外甥鄭灌從軍三首其三》中“今日逢明圣,吾為陶令歸”,隊員們用人工智能技術還原盛唐邊塞場景:掃描詩句,手機屏幕便浮現出征隊伍,盔甲的寒光、戰(zhàn)馬的嘶鳴與詩句同步呈現。當孩子們看到“沙場烽火連胡月”的動態(tài)畫面,再讀“莫嫌舊日云中守,猶堪一戰(zhàn)取功勛”時,眼中多了對家國擔當的理解。
而《嫦娥》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則通過“月宮來信”H5找到現代注解。孩子們輸入煩惱后,AI會模仿嫦娥口吻用詩意語言回應——輸入“孤獨”,屏幕便飄來“廣寒宮的清冷,或許和都市的深夜很像,但抬頭時,大家看的是同一輪月”。這種設計讓千年孤寂轉化為當代人的情感慰藉,不少孩子們將嫦娥的回信存在了自己的小平板里,認為這種形式很有趣。
課堂尾聲,孩子們伏案描繪心中的圖畫:有的畫下被“天狗”咬了一口的月亮,旁邊站著拿弓箭的后羿;有的畫出拖著長長尾焰的火箭,正飛向環(huán)形山密布的月球;還有的奇妙融合古詩意境與現代航天器,讓李白詩句里的“白玉盤”與“嫦娥”探測器同框。

圖為組員呼吁大家做實驗的時候把紙片撕小一點 戚彥澄供圖
看著這些充滿想象力與童真的作品,隊員們仿佛看見孩子們對古詩的興趣、對航天的向往以及對古今聯結的好奇,正悄然在他們心中扎根。每顆種子都蘊含未來的無限可能——孩子們的作品展現了他們對星空的向往與探索欲,這正是活動希望傳遞的核心。而這份對星空的向往與探索的勇氣,正是活動想要傳遞的最寶貴財富。
活動結束后,隊員們交流著收獲與體會。大家紛紛表示,這次實踐讓他們親眼見證了科技如何為千年前的古詩注入當代生命力。《送外甥鄭灌從軍三首其三》的家國豪情與《嫦娥》的孤寂悵惘,在數字技術催化下通過數字技術,詩句中的情感更易被孩子們理解,形成了精神共鳴。
更讓隊員們觸動的是孩子們純真的提問:“古人看月亮時,會像我們一樣想知道上面有什么嗎?”“如果他們知道我們能‘摸到’月亮,會不會羨慕?”這些問題打破了大家心中“傳統(tǒng)與現代隔閡”的固有認知——現代航天的精密計算,正是為實現古人“可上九天攬月”的千年狂想;古詩詞中對宇宙的瑰麗想象,恰為今日探索注入浪漫動力。二者一脈相承、相互滋養(yǎng)。
狂想攬月終成真,詩魂鑄星啟新程
建設文化強國,需要將傳統(tǒng)與現實相聯結,使經典在當代保持生命力。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詩韻探行,雅句傳薪”團隊開展的這場實踐活動,正是以創(chuàng)新方式連接古今,在孩子們心中播下文化自信與科學探索的種子。
此次“古詩中的宇宙與航天”教學實踐活動讓隊員們看到,當古詩詞與航天科技、數字技術相遇時,孩子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被有效激發(fā),對科學探索的熱情也顯著提升。基于這一實踐經驗,隊員們表示未來將繼續(xù)探索文化傳承與科技創(chuàng)新的融合方式,讓更多人通過類似的互動體驗感受詩詞魅力、萌發(fā)科學興趣。
(記者 魏可欣 戚彥澄 通訊員 夏書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