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批大學生走進機械廠生產車間,開啟了一場以“理論落地”為主題的研學實踐。沒有走馬觀花的匆忙,只有俯身觀察的專注——這場研學,讓書本上的專業術語有了具象的模樣。
在車間師傅的引導下,同學們的目光從精密的數控設備移向流水線上的零件。“你們看這個軸承的弧度,設計圖紙上的參數,在這里每一絲偏差都可能影響整機性能。”師傅手持卡尺演示測量,旁邊的學生們立刻圍攏,有人舉著手機拍攝細節,有人在筆記本上快速標注,偶爾響起的提問聲打破車間的機械運轉聲,卻更顯專注。
不同于課堂上的公式推導,車間里的每一道工序都藏著“為什么”。當被問及“如何平衡效率與精度”時,有著二十年經驗的師傅指著一臺老舊機床說:“這就像做題,理論方法是基礎,但實際操作中,手感和經驗會告訴你最優解。”這番話讓同學們若有所思——原來專業的深度,不僅在課本里,更在日復一日的實踐里。
帶隊老師看著學生們圍在設備旁討論的樣子,深有感觸:“課本教給他們‘是什么’,而車間能告訴他們‘怎么做’‘為什么這么做’。這種從抽象到具體的跨越,正是研學的意義所在。”
企業負責人也樂見這樣的互動:“學生們帶著問題來,我們帶著經驗講,這種雙向的交流,讓知識不再是單向輸出,反而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走出車間時,不少同學的筆記本上已經寫滿了批注,手機相冊里存滿了設備細節。這場研學或許沒有覆蓋所有知識點,卻在他們心里種下了“用實踐檢驗理論”的種子——原來專業的魅力,不僅在于公式的嚴謹,更在于親手觸碰時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