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保障留守兒童、流動兒童、城市邊緣兒童在內的所有兒童的平等發展權,既是教育公平戰略的核心要義,更是夯實國家發展根基的民生工程。近日,西北師范大學“知行育夢”社會實踐團隊在蘭州市七里河區開展的“絲路薪火·生命護航”應急救護與文化傳承社會實踐項目,以精準服務破解特殊兒童群體成長困境,將紅十字“三救三獻”核心業務與兒童關愛深度融合,構建起“教育賦能+安全守護”的雙重保障體系,為落實國家兒童發展政策、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了鮮活范例。

蘭州作為西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形成了特殊兒童群體的復雜圖景:城鄉結合部留守兒童占比達65%,多數面臨“隔代撫養缺引導、課業輔導成奢望”的困境;流動兒童隨遷過程中普遍存在“教育銜接斷層、社會融入困難”問題;部分城市邊緣兒童因家庭支持不足,安全意識薄弱、應急能力欠缺——數據顯示,該群體中83%未接受過系統安全培訓,急救技能掌握率不足15%,這些現狀與《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21-2030年)》中“保障兒童平等享有優質教育資源”“提升兒童安全防護能力”的要求存在明顯差距。《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國家“教育公平”戰略更強調“補齊農村和民族地區教育短板”。在此背景下,“絲路薪火·生命護航”應急救護與文化傳承社會實踐項目精準錨定三大需求:一是學業支持需求,針對65%留守兒童缺乏課業輔導的問題,開展個性化學習幫扶;二是安全保障需求,聚焦急救技能匱乏現狀,融入紅十字“三救”知識普及;三是社會融入需求,面向流動兒童設計文化共學活動,助力跨群體交往。

項目團隊使用課業輔導+急救培訓+文化體驗的形式,將教育公平落實到每一個服務細節,更將紅十字“三救三獻”精神轉化為守護兒童成長的具體實踐。在教育賦能層面,團隊針對特殊兒童“學業基礎薄弱、學習動力不足”的特點,組建由9名跨專業大學生組成的輔導團隊,開展“一對一課業輔導+學科知識共學”活動。地理專業學生設計“黃河地理沙盤”課程,讓流動兒童在了解蘭州地域文化中鞏固知識;思政專業學生結合多民族聚居特點,開發“石榴籽一家親”主題課程,幫助邊緣兒童建立身份認同。數據顯示,參與項目的兒童綜合成績平均提升100-200分,有效緩解了“教育資源洼地”效應。在安全守護層面,深度融入紅十字“三救”核心業務:“應急救護小課堂”通過情景模擬教授心肺復蘇、止血包扎等技能,讓兒童掌握“救命本領”;“家庭急救包組裝實踐”帶動家長共同參與,使社區家庭急救包配置率從12%提升至40%;“安全隱患排查游戲”引導兒童識別生活中的風險點,培養自我保護意識。同時,創新“三獻”知識普及方式,用“黃河水滋養兩岸”比喻無償獻血的生命滋養,用“絲路驛站接力傳遞”講解造血干細胞捐獻的互助精神,讓抽象概念變得生動可感,使特殊兒童家庭對“三獻”的接受度從31%提升至70%,實現了從“被動知曉”到“主動認同”的轉變。
項目的實踐價值,遠不止于對蘭州特殊兒童群體的直接幫扶,更在于其探索出的“政策落地—資源整合—長效保障”路徑,呼應了多項國家戰略的深層要求。項目通過“學校—社區—家庭”協同平臺,打破了特殊兒童教育的“孤島效應”,其建立的“長期幫扶協議”“絲路急救宣傳員培養計劃”,避免了短期幫扶的局限性,為《“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中“完善特殊群體學生教育保障機制”提供了基層方案。團隊將紅十字“三救三獻”融入兒童關愛,實質是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轉化為民生實踐。項目構建的“5分鐘急救圈”,不僅提升了特殊兒童的應急能力,更帶動了社區整體安全素養的提升,呼應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要求。正如實踐團隊長梁雨琪所言:“當回族學生用傳統幾何紋勾勒止血帶圖案,當東鄉族學生在軟筆書法課上寫下‘同心’二字,文化認同已超越形式,成為刻入骨髓的共識。”
實踐團隊立足蘭州作為西北地區多民族聚居城市的現實情況,通過多群體兒童的共同參與,促進了不同背景家庭的交往交流,其經驗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基層的落地提供了“兒童友好型”實踐樣本,彰顯了“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的治理溫度。兒童發展關乎國家長遠發展,教育公平與生命安全是其中不可或分的兩大支柱。“知行育夢”實踐團的實踐證明,只有將國家政策的“大框架”轉化為基層服務的“小細節”,將宏大敘事落實為具體行動,才能真正讓每個兒童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都能在安全守護中茁壯成長。這既是民生工程的應有之義,更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兒童領域的生動體現,其經驗值得在更大范圍推廣,為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弱有所扶”的美好愿景注入持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