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西北師范大學“知行育夢”實踐團的暑期活動落幕時,220余名民族地區青少年手中的急救包、社區公告欄里的“生命主題”畫作,早已埋下了志愿服務從“活動化”向“常態化”延伸的種子。這支由10名跨專業學子組成的團隊,以紅十字“三救三獻”精神為紐帶,將短期實踐轉化為可持續的“教育幫扶+生命守護”長效機制,讓“人道、博愛、奉獻”的暖流在蘭州多民族社區四季流淌。

從“暑期課堂”到“常駐站點”:搭建紅十字精神傳播陣地
“以前覺得暑假結束,‘紅馬甲’就走了,沒想到現在每周都能學急救知識。”上西園社區的東鄉族少年馬小龍的話,道出了志愿服務常態化的核心變化。實踐團在暑期活動后發現,83%未接受過安全培訓的青少年群體,亟需持續的生命教育支持。為此,團隊聯合西北師范大學陽光服務社打造“紅十字少年守護站”,讓臨時課堂變成了常駐陣地。

從“單一活動”到“體系化傳承”:深化三救三獻教育內涵
志愿服務的常態化,離不開對“三救三獻”精神的深度挖掘與持續傳遞。“知行育夢”實踐團將暑期的特色課程升級為“四季主題教育體系”,讓生命教育融入每個成長節點。

從“學子主導”到“多方共擔”:構建可持續運轉機制
“志愿服務要走遠,靠的不是一時熱情,而是眾人接力。”實踐團指導教師周建翔的話,點明了常態化的關鍵。如今,“知行育夢”的模式已從“團隊單打獨斗”升級為“高校社團+社區+家庭”的三方協同機制。

西北師范大學陽光服務社將該項目納入日;铐椖抗芾恚磕赀x派新老生接力在周末開展常態化志愿服務,確保專業力量持續輸入;社區選拔17名少數民族居民組成“本土志愿者隊”,接過日常教學接力棒——東鄉族居民馬大姐經過培訓后,既能用民族語言講解無償獻血知識,又能組織“急救技能比武”;回族的馬同學在與小朋友們日常的玩耍中,傳播紅十字急救知識,進而影響更多的家庭,受影響的家庭主動接納新知識,購置相關產品,從而影響更多的家庭,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數據見證著這種機制的成效:社區青少年急救技能掌握率從暑期的68%穩步提升至常態化后的89%,造血干細胞捐獻知曉率從不足5%躍升至62%,家庭急救包配置率從12%提高到76%。更珍貴的是,這種轉變帶動了社區風氣的變化——鄰里間互相提醒“記得檢查家用急救包”,家長們主動討論“如何給孩子講述生命的意義”,紅十字精神正成為社區的“文明新風尚”。
從暑期的“一陣暖風”到全年的“持續守護”,“知行育夢”實踐團的實踐證明:青年志愿服務的價值,不僅在于當下的付出,更在于搭建起可持續的成長橋梁。當紅十字“三救三獻”精神通過常態化機制扎根社區,當高校學子的專業力量轉化為持久的社會動能,這種“以生命守護生命、以成長帶動成長”的實踐,正是新時代青年踐行“強國有我”誓言的生動寫照——用堅守傳遞溫暖,用創新延續希望,讓青春的力量在民族復興的征程中久久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