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由“推普興鄉·語潤同心”活動團隊組織的留守婦女普通話推廣座談會在陜西省鎮巴縣坪尚居社區順利召開。來自社區的近十余名留守婦女齊聚一堂,共同分享普通話使用現狀、學習需求及推廣建議,為后續推廣工作勾勒方向。
方言是根,普通話是孩子的翅膀。
李女士是三個孩子的全職媽媽。丈夫常年在外從事建筑工作,家中還有老人同住。在這個典型的留守家庭里,本地方言是情感的紐帶。即使輔導孩子功課,她也習慣用方言講解:“題目看得懂,用老家話講,娃們更明白。”早年務工經歷讓她具備普通話基礎,輔導作業也能切換使用,但“夠用就行”是普遍心態。

家校溝通主要靠手機通知,老師也常用方言聯系家長。然而,走出家門參與社區活動時,語言的藩籬便顯現出來。在包粽子比賽中獲獎的她,被邀上臺卻感窘迫:“心里慌得很,不知道用普通話說點啥好。”這沉默背后,深藏著一份文化憂慮:“咱們這老話傳了多少輩了,要是娃娃們都不會講家鄉話了可咋辦?”她希望獲得系統性、側重孩子教育的面對面課堂,線上學習對她而言缺乏互動。
為孩子教育,愿拾起普通話。
另一位陳女士,為了照料兩位學齡孩子放棄外出務工。方言同樣是其家庭生活的主角,輔導功課時首選方言,但面對老師會自然切換普通話。辦理日常政務時,陳女士偶遇溝通不暢,這成為她想自學普通話的現實動因。社區活動中需要即興表達時,她也感到局促。她的訴求清晰而務實:希望系統性學習普通話,核心是為了更好輔助孩子教育。“孩子在學校學普通話,要是我也能學得更規范些,輔導起來更得心應手。”她同樣偏好線下課堂,認為效果遠優于線上。
在守護鄉音中架起溝通橋梁
兩位母親的心聲揭示了鄉村語言生態:方言是情感的根脈、家庭的黏合劑;普通話則是孩子教育發展、對接外部世界的重要工具。她們學習普通話的動力,核心源于支持下一代未來的深情。

她們對方言文化傳承的關切,為推普工作提出了更深思考:推廣國家通用語與保護方言文化并非對立。關鍵在于尋找平衡——尊重方言作為文化載體和情感紐帶的價值,同時讓普通話成為助力鄉村發展、拓寬下一代視野的溝通橋梁,而非替代者。
我們不僅要幫助家長提升普通話能力,更要在尊重方言、尊重文化的基礎上,讓社區的語言環境更和諧、更自信、更包容。坪尚居社區的普通話推廣之路,已在這次座談會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未來,這股“語言之風”必將吹遍千家萬戶,為鄉村振興增添新的文化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