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工業大學交叉科學學院星火筑夢團暑期“三下鄉”:以交叉之光照亮鄉村童夢
為積極響應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服務基層的號召,依托學生學科與專業優勢,開展鄉村教育幫扶,豐富鄉村兒童的校園文化生活,遼寧工業大學交叉科學學院星火筑夢團于7月15日至7月21日,赴錦州市板石溝鄉義務教育學校,以“散播星火助成長 共筑夢想譜新章”為主題開展暑期實踐。這支志愿隊伍,用交叉思維打破知識邊界,為鄉村兒童送上了一場融合思想引領、科學啟蒙、藝術滋養的成長盛宴。
在實踐活動籌備階段,團隊錨定“交叉”科學的內核既非單一學科的簡單疊加,而是知識維度的深度融合。成員們拆解鄉村兒童成長需求圖譜,最終打磨出七大類跨界課程,讓紅色基因與科學思維碰撞,環保理念與藝術審美共生。
一、思想引領:“四史”宣講潤童心 “小朋友們知道嗎?咱們錦州的大山里藏著好多英雄的故事!”馮心磊同學的 “四史” 課堂沒有枯燥說教,而是把黨史國史變成動畫短片里的冒險故事。他將歷史事件與地理知識、文學典故交叉串聯,用互動問答解鎖“歷史密碼”,當孩子們舉著自制的小紅星徽章高喊“我是小紅軍”時,紅色基因已悄然植入童心。
(圖為星火筑夢團為孩子們講授“四史”。李瀚松 供圖)
二、文明實踐:綠色生活入日常 宋佳澤同學聚焦綠色發展理念,以“垃圾分類+低碳生活”為主題,采用趣味問答、垃圾分類挑戰賽的形式,引導小朋友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樹立環保意識。同學聚焦綠色發展理念,“垃圾分類+低碳生活”為主題,采用趣味問答、垃圾分類挑戰的形式,引導小朋友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樹立環保意識。

(圖為星火筑夢團為孩子們講解綠色發展理念,李瀚松 供圖)
三、心理成長:破冰游戲識自我 董文博與孫齊兩位同學巧妙運用交叉思維,緊密結合小朋友們成長發展中的身心特點與需求,通過心理健康知識講解和科學有趣的小游戲,幫助小朋友們科學地認識自我、管理情緒。
(圖為星火筑夢團為孩子們開展破冰游戲,李瀚松供圖)
四、科技創新:科創實踐啟思維 丁延東同學的課堂上,3D 建模軟件里的恐龍模型會“走”出屏幕。他把機械原理拆解成“積木搭房子”,當孩子們看著自己設計的簡易橋梁模型成功承重時,眼中閃爍的不僅是好奇,更是對科學知識獲取的向往。這場工科與教育學的跨界實驗,讓“科創”二字變得可觸可感。
(圖為星火筑夢團在為孩子們進行實操演示。李瀚松 供圖)
五、趣味學習:互動英語樂啟蒙 袁野與初明浩兩位同學通過語言教學與趣味學習,針對低年級小朋友英語基礎薄弱、知識儲備不足等問題,開展“單詞闖關+情景對話”互動課程,讓英語的學習趣味化、高效化。
(圖為星火筑夢團為孩子們教授英語課。李瀚松 供圖)
六、藝術滋養:經典樂章育審美 宋佳澤與李瀚松兩位同學圍繞藝術教育,選取經典樂章開展音樂賞析與簡易的演奏教學。通過引導小朋友聆聽旋律、進行節奏互動,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與藝術表現力。
(圖為星火筑夢團為孩子們教授音樂課。李瀚松 供圖)
七、文化傳承:紅色故事憶初心 朱躍峰與董文博兩位同學把革命歷史與地方文化相聯系,依托錦州紅色資源,分別講述了發生在遼寧工業大學周邊的“一場戰斗的故事、一個蘋果的故事、一份囑托的故事”,讓小朋友們觸摸家鄉的革命印記,讓他們知道原來英雄離他們這么近。當孩子們在地圖上標出故事發生地時,家國情懷已與鄉土記憶緊緊相連。
(圖為星火筑夢團為孩子們講授紅色故事。李瀚松 供圖)
此次實踐活動,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與鼓勵。30余份的問卷調查結果體現了鄉村兒童對未來發展的熱切渴望、鄉村家長對孩子的深切期望、鄉村教師對自己崗位的堅定堅守與無私熱愛。
離別的那天,孩子們把畫著星星的信紙塞進志愿者手里。紙上歪歪扭扭的字跡寫著:“長大了,我也要像你們一樣,把知識變成星星。”這或許就是三下鄉社會實踐的意義,它不是短暫的照亮,而是點燃能自主發光的火種,讓交叉科學之光照亮更多鄉村童夢。愿這段難忘且珍貴的經歷,照亮鄉村兒童的成長之路,也點亮志愿者們的青春征途,共赴美好明天。(通訊員朱躍峰)
(圖為星火筑夢團與鄉村教師團隊的合影留念。李瀚松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