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劉剛 熊琰 陳珈貝)盛夏的昆侖北麓,云杉挺拔,松濤如浪。在葉城縣棋盤鄉13村幽深的峽谷間,一條新修的棧道蜿蜒而上,盡頭是飛瀑擊石的壯景。一位膚色黝黑的中年漢子正用流利的維吾爾語與牧民熱合曼比劃著旅游標識牌的位置,轉身又用普通話叮囑施工隊加固護欄——他就是被村民喚作“大山兒子”的村支書陳熙。這位被游客誤認為“援疆干部”的漢子,實則是扎根邊疆的“疆二代”,其父正是六十年前西出陽關的第一批支疆工作者。
(圖為陳書記與實踐團成員及村民的合影)
疆二代的山河情 “溝壑縱橫處,藏著翡翠秘境。”陳熙撫摸著巖壁上的苔蘚感慨。八年前初任書記時,他徒步丈量全村37道山梁,發現13村雖坐擁雪峰、森林、飛瀑,村民人均年收入卻不足3000元。“捧著金飯碗要飯?”他在村民大會上拍案而起,“咱得讓青山綠水變金山銀山!”
開發旅游的艱辛超乎想象。首批棧道修建時,二十多頭毛驢馱著水泥攀爬陡坡,蹄掌在巖壁上磨出血痕;為說服老人搬遷牧道,他帶著馕餅住進氈房,用維語講透“路通財通”的道理;資金短缺時,他抵押自家果園貸款補缺口。如今,景區停車場停滿旅游車輛,帳篷營地夜夜篝火不熄。村民阿依古麗家的民宿今年已接待游客百余位:“陳書記帶我們修的不僅是路,更是致富橋!”
八年淬煉石榴紅 脫貧攻堅戰役中,陳熙在險峻山路上磨破十余雙膠鞋。最艱難時,他帶領黨員突擊隊頂著暴雪轉移牲畜,凍傷的手指至今留有疤痕。“‘民族團結一家親’不是口號,”他指著村委會墻上的“結親圖”——24名黨員干部與118戶村民結對幫扶,從牛羊防疫到果樹嫁接,技術能手隨叫隨到。
為深化文旅融合,他與重慶對外經貿學院“非遺十二木卡姆”鄉村振興實踐團相聯,引入創新理念。通過文化宣傳、非遺故事講解、線上推廣等方式,讓千年樂舞成為景區文化名片。熱瓦甫琴聲里,游客與村民共跳麥西來甫,山貨集市上月售野蘑菇千斤,繡娘合作社的艾德萊斯綢腰包暢銷全網。去年全村旅游收入突破200萬元,昔日的“石頭縫里刨食”變成“家門口端金碗”。
石榴籽里的家國情 問及堅守緣由,陳熙幽默一笑:“走不了嘛!新疆的瓜果甜透心,鄉親們的抓飯暖胃更暖心。”但提及女兒,鐵漢眼角泛紅。女兒高考時他在洪水中搶修景區棧橋,只能托人捎去一袋巴旦木。如今女兒在大學攻讀審計學,視頻通話時總說:“爸,畢業后我回來幫您!游客都說咱家風景像仙境呢!”
夕陽染紅山巒,陳熙站在觀景臺眺望:新栽的千株石榴樹苗正吐新綠,山腳下傳來孩子們誦讀《沁園春·雪》的清脆童音。“你看這石榴籽,”他掰開果實輕聲道,“抱得多緊!我們干部就是那層紅皮,要把各族鄉親緊緊裹在一起,共守一片藍天,同走致富路!”
群眾感言 “陳書記把心種在了昆侖山!”老牧民吐爾遜·買買提撫摸著新修的柏油路感慨。在村委會文化墻上,重慶對外經貿學院學生與村民共跳十二木卡姆的合影格外醒目。“木卡姆的琴弦連起了天山與長江,”帶隊教師劉剛表示,“當非遺韻律在山谷回蕩時,我們真正讀懂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