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滄源勐董鎮永和新村,晨露未晞。玉溪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只耳朵”青年推普團的成員們,已將普通話化作知識與溫暖的載體,在邊疆村寨書寫“推普助力振興”的日常。7月19日,團隊以課堂筑陣地、入戶伸觸角,讓語言賦能與民生關懷交融共進。
推普課堂:知識與情懷在方言轉譯中生長
推普課堂打破“單一語言教學框架,將法治、安全、文化與實踐擰成一股繩。普法環節里,“紅色故事問答”點燃孩子們的熱情——當被問及《國歌法》知識時,佤族孩子用普通話搶答的聲音,在教室格外清亮;珍愛生命課上,防溺水動作演示讓小手們踴躍模仿,毒品危害的案例講解里,沉默的眼神藏著觸動。



三生教育與體育游戲無縫銜接,在“老狼老狼幾點了”的笑聲中,運動知識隨普通話自然流淌;最動人的是文化融創環節:雙語共念“我愛中國”時,民族語言與普通話交織的聲浪里,家國情懷悄然生長;“以語助鄉”課堂上,孩子們用普通話描述家鄉竹樓、米干,鏡頭記錄下的不僅是村寨風光,更是方言轉譯后的文化自信。幾何圖形課收尾時,畫著國旗圖案的作業紙上,方方正正的漢字與圖形相映——知識與熱愛,都借普通話扎了根。



調研走訪:延伸觸角,以行踐諾厚植民生溫度
清晨的入戶行動,是推普工作向民生領域的自然延伸。團隊推廣“語博”APP搭建數字學習橋梁,助力村民突破時空壁壘提升語言能力;同步開展“送溫暖”活動,在方言與普通話的交織對話中,為村民送去生活物資與關懷。從文化賦能到民生關切,普通話不再是孤立的語言符號,而是連接城鄉資源、傳遞情感溫度的紐帶,讓推普工作真正嵌入鄉村發展肌理。



當日實踐中,推普團以課堂為核心陣地深耕文化傳承,以調研為延伸觸角厚植民生關懷,讓普通話成為激活鄉村振興的“文化密碼”。這場邊疆青春實踐,既沉淀著知識傳播的厚度,更彰顯著青年擔當的力度。未來,團隊將繼續以語為犁,深耕邊疆沃土,讓推普之花在鄉村振興的壯闊圖景中持續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