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財經大學“數智銀齡,代際共赴”實踐團——前往紅星村深度調研老年群體切實訴求
南京財經大學“數智銀齡,代際共赴”實踐團——前往紅星村深度調研老年群體切實訴求
紅星村臨近昆山工業園區,村里青壯年多外出到工業園區或其他地區務工,常年在外使得家中老人“獨守空巢”,這也導致村里老年人口占比相對上升,老齡化問題逐漸凸顯。為深入了解當地老年人的真實生活與需求,2025年7月16日至17日,南京財經大學會計學院“數智銀齡,代際共赴——銀發青芒實踐團”(以下簡稱實踐團)再次來到昆山市淀山湖鎮紅星村,走進村民家中,與他們面對面交談。
01圖為實踐團成員在老人家中進行采訪。朱靜雯供圖
村中大部分老年人年輕時是農民,據曹大爺稱,現在紅星村實行土地承包制,“三年承包制,過三年以后再承包,可以包就繼續包下去,不能包就不要包了。70歲以后就不能包了,因為歲數到了就不能承包土地了。”而土地可交由村委會承包給第三方進行集中種植收割,所以大部分不再需要農民親自下田耕種。既有了補貼的收入,而少部分承包土地的農戶因大規模機械化種植而顯著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又有效減輕了勞動強度,使農業生產方式更便捷高效,給他們帶來了更寬裕的時間安排,助力實現更舒適自在的“退休生活。
當然也不可避免的,由于土地被集中管理,閑暇時間較為充裕,老人們只有門前小面積的空地可以自行管理,日常僅通過參與麻將娛樂、使用移動設備等方式消遣時光,存在一定的活動單一化現象。當問到消遣娛樂的方式,曾經的工業大隊長笑著說:“現在有手機的,抖音看看新聞看看,早上嘛學習強國,我十萬多分了。”“眼睛都看壞了。”大爺半開玩笑補充道。這種單一的消遣方式是否真的是老人們想要的,或許只有他們才知道。
02圖為實踐團成員在村內隨機采訪老人。朱靜雯供圖
在走訪過程中,實踐團既見證了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們依托機械化種植迎來的舒心生活,也感受到了基層工作者在崗位上的堅守與奉獻。而當目光投向那些生活面臨困難的老年群體時,他們的故事同樣牽動著每個人的心。
在紅星村整體住房條件持續改善、多數民居已完成翻新改造的背景下,一對老夫妻的居所卻是村內為數不多尚未進行翻新的房屋。由于爺爺的腦子做過切除手術,身邊離不開人,奶奶只好放棄原有的工作整日整夜地照顧老伴。雖然政府對此有相應的送餐和打掃衛生補貼,但沒有人幫襯,奶奶的身體狀況較以往已出現明顯衰退,健康狀態大不如前。“希望可以拆遷。房子舊了,裝修費用不夠。”奶奶如是和實踐團的采訪人員說道。此外,他們依靠退休金及政府補貼維持生計,收入僅能勉強覆蓋基本生活開支。而日常難以避免的人情往來,進一步加劇了經濟壓力,使得本就拮據的生活更顯艱難,這也成為影響其生活質量的一個現實因素。
由于親人不在身邊、伴侶離世,加之同齡人群體日漸減少,他們在情感上缺乏足夠的陪伴與慰藉。此外,受年齡增長影響,老人聽力出現衰退,進一步增加了與他人溝通交流的難度,導致其精神需求的滿足面臨多重阻礙。王奶奶的愛人似乎走在了他們最相愛的那年,“平時不要我干活種地的,都他自己干。本來房子剛翻修好才準備好開始享受的,結果……”女兒多次提出讓媽媽返回城鄉居住,但因為老年人與年輕人在生活作息上存在差異,她無法適應,所以仍舊住在村子里。老伴走后,王奶奶身體一天比一天差,腦中有血塊壓迫神經,右手右腳不聽使喚,連穿衣服都要花很大力氣。
03圖為實踐團成員在稻田前合影。朱靜雯供圖
通過此次調研,“數智銀齡,代際共赴—銀發青芒暑期社會實踐團”更全面地體察了不同群體的生活境遇,深刻認識到該群體在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困難與不便。未來,團隊將依據老人們的合理訴求與現實期盼,積極向紅星村提出建議,共同助力鄉村養老模式日臻完善。(通訊員尚曦玟聶悅)
作者:尚曦玟 來源:南京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尚曦玟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探秘六堡茶韻,賦能鄉村振興
- 為深化大學生社會實踐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助力特色產業賦能鄉村發展,7月15日,桂林理工大學“一葉興鄉”鄉村振興社會實踐團赴梧
- 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