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愛國主義精神"。強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提高他們對國家科技事業的認識和尊重,組織了本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成立了“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宣講團。建筑工程學院“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團”于7月4日前往啊哈爾濱烈士陵園進行了主題宣講
七月的哈爾濱,松柏蒼翠,清風肅穆。為深化愛國主義教育,我校愛國主義實踐團一行10人走進哈爾濱烈士陵園,在蒼松翠柏間追尋先烈足跡,在歷史回響中感悟初心使命。

視頻:“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團”主題宣講合集(作者:曹兵)
陵園入口處,"哈爾濱烈士陵園"七個鎏金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兩側的松柏如衛兵般挺拔,無聲守護著這片英雄的土地。實踐團成員身著統一服裝,手持小白花,在紀念碑前整齊列隊。當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響起,全體成員脫帽肅立,注視著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嘹亮的歌聲里,是對祖國的赤誠告白。

圖:“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團”全體成員合照(作者:曹志超)
紀念碑基座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遒勁有力。實踐團代表緩步上前,敬獻花籃,整理緞帶,全體成員深深三鞠躬,用最樸素的方式表達對先烈的崇敬。團員李同學在日記中寫道:"站在這里,仿佛能聽見槍炮聲中先烈的吶喊,他們用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安寧,這份沉重的恩情,我們永遠不能忘。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實踐團走進烈士事跡陳列館。泛黃的照片、銹跡斑斑的武器、字跡斑駁的家書,無聲訴說著那段烽火歲月。趙尚志將軍用過的望遠鏡,鏡片上的劃痕記錄著他在白山黑水間的浴血奮戰;楊靖宇將軍犧牲時胃里的樹皮、草根,見證著共產黨人"腹中滿是草,餓死不變節"的鋼鐵意志;八女投江的油畫前,團員們駐足良久,八位女戰士挽臂赴江的決絕背影,讓許多人紅了眼眶。

圖:曹兵對朱瑞將軍紀念碑鞠躬默哀(作者:曹志超)
"趙一曼同志在獄中寫下遺書時,兒子寧兒才7歲。"講解員的聲音帶著哽咽,"她在信里說'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聽到這里,團員們紛紛低頭擦拭眼角。手中的筆在筆記本上快速記錄,不僅是抄寫歷史,更是在銘記那份穿越時空的信仰力量。

圖翟鑫瑞對抗戰烈士吳書默哀(作者:曹志超)
在互動展區,團員們戴上VR設備,"親歷"了1946年哈爾濱解放戰役的場景。槍林彈雨中,戰士們冒著炮火沖鋒的身影近在咫尺,當看到年輕的通信兵為傳遞情報倒在血泊中時,不少團員握緊了拳頭。"以前在課本上讀歷史,總覺得遙遠,今天才真正明白,所謂'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曾為我們負重前行。"實踐團團長感慨道。劉富貴

圖:費波對劉富貴烈士英雄簡介敘述(作者:曹志超)
在陵園的英烈墻前,實踐團舉行了"傳承紅色基因"宣誓儀式。"我志愿以青春之名,承先烈之志,愛黨愛國,篤學奮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鏗鏘的誓言回蕩在陵園上空,與松柏的濤聲交織成動人的交響。團員們將手中的小白花輕輕放在墻下,白色的花瓣在綠葉間格外醒目,如同先烈們未竟的理想,在新時代綻放新的光彩。
返程途中,車廂里少了來時的喧鬧。團員們自發唱起《松花江上》,歌聲從低沉到激昂,唱出了對先烈的緬懷,更唱出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擔當。實踐團指導老師說:"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口號,當同學們在烈士遺物前駐足,在歷史細節中感動,這份情感就已悄然融入血脈。

圖:張鋒碩對石堅同志鞠躬默哀(作者:曹志超)

圖:可疆對李青山烈士鞠躬默哀(作者:曹志超)

圖:焦一然對朱瑞將軍烈士紀念碑鞠躬默哀(作者:曹志超)

圖:潘江寧對朱瑞將軍烈士紀念碑鞠躬默哀并進行降解(作者:曹志超)

圖:楊濟源,劉慧鵬,曹兵,曹志超同時對朱瑞將軍烈士紀念碑鞠躬默哀并送上鮮花(作者:曹志超)
這次參觀不是終點,而是起點。當先烈們用生命點亮的火炬傳到手中,唯有以奮斗為筆,以擔當為墨,才能在新時代的畫卷上,續寫英雄們未竟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