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驕陽似火,青春步履不停。2025年7 月 16 日,常州工學院“ ‘晶’彩賦能產業路,青春助力鄉村興” 團隊走進 “世界水晶之都”—— 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海縣,開啟一場關于水晶產業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調研。從歷史深處的匠心傳承到科技賦能的創新實踐,隊員們用青春視角解碼 “東海水晶甲天下” 的發展密碼,探尋傳統產業煥發新生的振興路徑。
追溯一塊水晶里的歲月榮光
實踐首站,團隊來到東海縣療養院。午后的陽光透過窗欞,老人們的講述為隊員們鋪展開一幅水晶產業的歷史長卷。“咱東海的水晶,連毛主席的水晶棺都用的是這兒的料!當年中央表揚咱的時候,全縣人都覺得光榮!” 一位老人撫摸著手中的水晶掛件,眼神里滿是驕傲。
從 19 世紀零星開采到上世紀規模化開發,從改革開放后帶動縣域經濟起飛到成為 “中國最大水晶市場”,一塊水晶承載著東海人數十年的奮斗記憶。“以前覺得水晶只是好看,現在才知道它背后藏著這么多故事。” 隊員小陳在筆記本上寫下,“這不僅是石頭的歷史,更是一代人的青春與堅守。”

圖為隊員與老人交流 段廣本 供圖
集市里的產業百態與治理智慧
穿梭在熱鬧的東海水晶集市,隊員們被琳瑯滿目的商品吸引:傳統的手鏈、項鏈泛著瑩潤光澤,蘇超聯賽周邊水晶擺件則透著新潮氣息。“現在主打‘傳統 + 潮流’,首飾賣得穩,文創品也受歡迎。” 攤主王大姐笑著介紹,“多虧了政府牽頭組織,集市規范多了,以前的假貨、抬價啥的,現在想找都找不到!”
規范的市場秩序背后,是當地政府的精細化治理:統一規劃攤位、建立質量溯源體系、設立投訴快速響應機制…… 這些舉措讓 “買水晶,到東海” 成了口碑。但隊員們也敏銳發現,部分商戶仍停留在 “簡單加工” 階段,設計同質化、附加值低等問題,讓產業發展略顯后勁不足。“就像這塊沒打磨的原石,潛力很大,但需要更巧的手藝和思路。” 隊員小邵拿起一塊水晶原石,若有所思。

圖為集市 段廣本供圖
破局直播間里的鄉村振興新圖景
帶著 “傳統產業如何突破瓶頸” 的疑問,團隊來到曲陽鎮興西村。村黨總支書記趙中剛的直播間里,燈光明亮,鏡頭前的水晶飾品在燈光下熠熠生輝。“家人們看過來,這是咱用邊角料做的文創掛件,既環保又獨特……” 趙書記熟練地與網友互動,屏幕上訂單不斷。
從 2012 年發現水晶邊角料的商機,到 2025 年坐擁百萬粉絲的 “直播紅人”,趙中剛用十二年時間走出了一條 “科技 + 產業” 的興村路。“線上線下聯動后,村民人均收入翻了兩番!” 趙書記的話讓隊員們振奮不已。在村集體打造的 “山海甄選” 直播間里,隊員們看到村民們輪流上陣當主播,手機成了 “新農具”,直播成了 “新農活”,數據成了 “新農資”。
“以前覺得鄉村振興離我們很遠,現在才明白,一塊小小的水晶,通過科技賦能就能變成富民的‘寶貝’。” 隊員高同學感慨道,“趙書記用行動證明,傳統產業不是‘夕陽產業’,只要找對路子,就能煥發新生。”

圖為團隊與趙中剛書記合影 段廣本供
感悟青春力量,續寫振興答卷
從療養院的歷史回響到集市的煙火氣,從直播間的熱鬧非凡到興西村的發展巨變,隊員們深刻體會到:鄉村振興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要立足本地資源,用科技為傳統產業插上翅膀,讓 “土寶貝” 變成 “金疙瘩”。
“老一輩用雙手挖出了水晶的價值,我們青年一代要用智慧讓它飛得更遠。” 實踐總結會上,隊員們紛紛表示,將把此次調研所得轉化為行動力量,用專業知識助力傳統產業升級,讓青春在鄉村振興的廣闊天地中綻放光彩。
(通訊員 陳燁童 邵勇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