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互動“玩”轉唐王城,千年文化煥新彩
來源:新疆政法學院“青春三下鄉”“絲路唐韻”社會實踐隊
當唐王城千年屯墾文化遇上青春創意與童趣手工,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7月5日到15日,新疆政法學院“絲路唐韻”社會實踐隊聯合石河子大學相關團隊、“紅領巾小課堂,普法育人”團隊,在新疆屯墾歷史博物館、唐王城千年屯墾文化體驗中心等地開展的“聯動研學·手趣風物志”系列實踐活動,用青年力量解鎖趣味玩法,讓唐王城千年屯墾文化在互動中“活”起來。

圖為實踐隊與石河子大學團隊、“紅領巾小課堂,普法育人”團隊合影留念 (馬德娟攝)
童趣手工玩出新花樣,讓千年文化觸手可及
“用扭扭棒做的卷草紋風鈴,風一吹就像唐王城的故事在響!”在“絲路唐風,西域新章”活動現場,孩子們舉著親手制作的手工藝品歡呼雀躍。這場專為青少年設計的趣味互動,讓唐王城文化從史料里“走”出來,變成了能摸、能拼、能畫的游戲。

圖為實踐隊隊員教孩子們玩扭扭棒 (李廣程攝)
“探秘博物館,拼出新世界”中,孩子們化身小小“文物探險家”,沿著打卡路線破解歷史謎題,收集“文物碎片”。當唐代陶罐、清代青花瓷的拼圖在手中逐漸完整,孩子們不僅拼出了文物全貌,更在游戲里串起了唐王城屯墾的千年脈絡。而“紙陶對話”活動里,白紙袋上的青花紋樣被剪成碎片再拼成立體卡片,千年文物以童趣方式“復活”在指尖

圖為實踐隊隊員教孩子們做立體青花瓷 (余昊燃攝)
從扭扭棒的巧思到拼圖的智慧,從手繪的創意到立體拼貼的趣味,青少年在互動中觸摸到了唐王城千年文化的溫度,也成了千年故事的“小小傳承人”。

圖為孩子們展示手工藝品 (馬德娟攝)
實地調研筑根基,風物志里藏著千年密碼
文化的活力,離不開扎實的根基。為讓唐王城故事更鮮活,“絲路唐韻”實踐隊從7月5日起就扎進新疆屯墾歷史博物館、唐王城千年屯墾文化體驗中心,開啟“風物志”編撰的實地調研。隊員們翻檢漢代鐵犁鏵、唐代吐魯番文書、清代林則徐《乙巳日記》等史料,梳理歷代絲路商站、屯墾要塞的變遷軌跡,將千年風沙中的一點點痕跡編織進“唐王城千年風沙中的文明”主題風物志里。
“不只是羅列文物,我們想讓風物志像一本‘會說話的故事書’。”實踐隊隊員說。從戍卒的屯田工具到絲路的貿易瓷器,從律法條文到民俗傳說,風物志里既有歷史的厚重,更有青春視角下的生動解讀。

圖為實踐隊參觀復原的唐王城遺址 (李廣程攝)
直播接力傳出去,青春聲音讓文化走得更遠
“大家看這份唐代文書,上面記載的屯田考核制度,和現在的農業管理有啥相通之處?”鏡頭前,實踐隊隊員手持史料直播講解。這場聚焦唐代文書與絲路治理的直播,吸引了587人觀看、249條互動評論,讓唐王城文化順著網絡“飛”向更遠的地方。

圖為實踐隊直播講解 (余昊燃攝)
線上線下聯動,青春力量成了文化傳播的“新引擎”。無論是孩子們的笑聲,還是直播里的問答,都讓千年唐王城文化跳出地域限制,在更廣闊的天地里煥發新活力。
從青少年手中的風鈴到風物志里的史料,從博物館里的拼圖到直播間的互動,新疆政法學院“絲路唐韻”實踐隊用青春創意架起橋梁,讓唐王城千年屯墾文化既有歷史的厚度,又有互動的溫度。正如隊員們所說:“當年輕人愿意玩、孩子愿意聽,千年文化就永遠年輕。”這場充滿青春氣息的實踐活動,正讓唐王城的故事在代代相傳中,綻放出更持久的活力。

圖為活動結束合影留念 (馬德娟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