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節7月15日通訊員(羅朝琨),畢節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黔炭π·智礦探索隊”三下鄉實踐隊赴織金縣文家壩煤礦開展實踐活動,實地探訪礦井安全生產的核心樞紐。從轟鳴的水泵房到精密的瓦斯抽采站,隊員們在機器運轉的節奏里,讀懂了煤炭生產背后的科技力量與安全堅守。

圖為實踐隊員抵達文家壩煤礦
在水泵房,水泵房內,幾臺大型機組正穩定運行,冰涼的井水通過管道被源源不斷抽排至地面。“每小時數千立方米的排水量,是保障井下作業安全的第一道防線。”技術員指著壓力表介紹,這里24小時值守,任何數據波動都可能關乎井下數百人的安全。隊員們俯身觀察管道接口的密封細節,指尖觸到設備外殼的余溫,對“水患防治”四個字有了更觀的理解。

圖為技術員為實踐隊員講解井下通風機工作原理
實踐隊員們跟隨技術員移步廠區的風壓機房內,高壓風機發出低沉轟鳴,經過濾、加壓后的空氣通過風筒輸送至井下各作業面。據了解在井下的新鮮風量必須滿足每人每分鐘4立方米以上,這是保障井下人員呼吸與作業環境的硬性指標。機房采用雙機備用模式,確保一臺設備檢修時,另一臺能無縫銜接,杜絕風源中斷風險。實踐隊員們通過對壓曲線監測屏觀察,直觀了解到不同作業區域的風量分配邏輯。機房配備的全自動控制系統可實時監測風壓、風量,保障通風系統穩定,筑牢作業面的"生命線’。

圖為技術員帶領實踐隊員參觀瓦斯發電站
隨后來到此次參觀的重點——瓦斯抽采站。站內設備通過多抽、少掘、嚴采的工藝,將煤層中瓦斯提前抽采并凈化利用。隊員們在監控屏前看到,實時監測的瓦斯濃度、抽采量等數據動態更新,技術人員通過智能系統實現遠程調控,筑牢井下安全“第一道防線”。
此次實踐讓隊員們直觀感受到煤礦安全生產的精密性與嚴謹性,深化了對能源行業安全發展理念的理解。實踐隊將持續深入學習,探索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