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腹地,漢水之濱。七月的安康,山巒疊翠,生機勃發。“鏈動安康·商貿筑夢”暑期社會實踐團深入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開展“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從香山村的田間地頭到電商服務中心的數字平臺,從貝爾漁場的直播帶貨到紡織車間的機器轟鳴,實踐團用腳步丈量鄉村發展脈搏,以專業智慧助力產業振興,在躬身實踐中書寫青春答卷。
一、走進香山:傾聽大山深處的呼聲 汽車在盤山公路上蜿蜒行進,窗外是連綿的青山和零散的農舍。實踐團首站抵達漢濱區流水鎮香山村,這個被群山環抱的村落面臨著典型的發展困境。團隊走訪了黃牛養殖戶、養蜂場,深入了解當地黃牛養殖、蜂蜜場的規模、技術、銷售及面臨的困難。團隊成員結合專業所學,針對養殖戶提出的品牌推廣、電商銷售等問題提出建議,并現場錄制養殖環境、飼喂過程等視頻素材,進行直播宣傳。在與村干部開座談會時了解到,該村為網格化管理,每個網格配備“1名黨員網格員+2名村民協管員”,構建起覆蓋1500余名村民的安全防護網。這種“黨建引領、數字賦能、群眾參與”的治理體系,正成為香山村鄉村振興的堅實根基。而往后商貿學院暑期大學生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團將通過“暑期實踐+線上服務+畢業設計”的常態化機制,在農產品品牌策劃、鄉村農旅規劃等領域持續輸出智力支持。

圖為實踐團在香山村合影
二、電商破局:數字賦能產業升級
商貿學院“鏈動安康·商貿筑夢”實踐團隨后前往安康市電商服務中心調研,探討電商如何賦能地方經濟與鄉村振興。通過參觀展示大廳及與電商中心張部長交流,實踐團了解到安康市豐富的自然資源(如富硒水)及其在電商領域的優勢,并認識到電商作為區域經濟發展新引擎的重要性。實踐團還計劃將所學應用于實際,如開發“健康溯源”小程序、設計情感化包裝和策劃盲盒營銷方案,以提升地方特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大學與安康電商服務中心正式達成合作關系,電商服務中心作為陜工大的社會實踐基地,雙方相輔相成。此次調研不僅為安康市提供了新發展路徑,也幫助實踐團重新審視電商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自此,實踐團成員將以此次學習為契機,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

圖為實踐團在電商中心合影
三、直播實踐:新渠道打開新市場
商貿學院“鏈動安康·商貿筑夢”實踐團走進貝爾漁場,開展“電商實操教學直播” ,通過在源工廠的真實場景演示,為漁場破解產品上行的難題。 直播中,實踐團成員以漁場產品的魚干為例,現場演示“零基礎開播”流程——從手機架設、燈光調節到產品賣點提煉(如“漢江好水好魚”的生態標簽),手把手教學如何用自然對話吸引消費者。貝爾漁場負責人楊總坦言:“過去以為直播就是叫賣,今天才看懂數據背后的門道。”成員實時展示直播間觀眾地域分布、互動熱詞(如“無添加認證”“保質日期”),讓漁場負責人直觀理解消費需求如何反向指導生產優化。經此貝爾漁場與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達成合作,助力雙方互利共贏。實踐團以行動印證:電商助農的核心是賦“能”而非賦“形”——降低技術門檻,激活內生動力。

圖為實踐團在漁場合影
此次安康實踐以扎實的調研和務實的行動,深刻揭示了鄉村振興的現實圖景與發展路徑。實踐表明,破解鄉村發展困境需要聚焦基礎設施短板、把握數字化轉型機遇、激發傳統產業活力,更需要構建系統性的解決方案。從香山村的出山之困到電商中心的破局之策,從貝爾漁場的直播實踐到紡織廠的轉型樣本,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共同勾勒出鄉村振興的可行路徑。這些實踐成果不僅為安康發展提供了參考,更印證了一個深刻道理:鄉村振興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需要立足實際、尊重規律、系統推進的實踐工程。當青春的腳步與鄉村的脈搏同頻共振,當專業的智慧與基層的實踐深度融合,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必將照進現實。
撰稿:趙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