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6日,阜陽師范大學砥秸瀝行行動團走進阜南縣曹集鎮南街社區,開展暑期大學生志愿者“三下鄉”社會實踐服務活動。團隊以“科技賦能農業廢棄物利用,創新推動綠色鄉村建設”為主題,通過實地考察、技術推廣、座談交流等形式,深入調研當地秸稈處理現狀,探索秸稈資源化利用的新路徑,為鄉村振興注入科技動能。深入基層,傾聽秸稈處理難題 當日下午,行動團抵達南街社區后,與社區總支書記史一功展開深入交流。團隊成員圍繞秸稈產量、處理方式及政策支持等問題展開采訪。史一功書記介紹道:“之前村民們的處理方式是通過秸稈粉碎和粉碎返田,通過一些機械將秸稈碴返回入田,之后由社區委會動用保潔員和雜工等人員集中清理。加上上級政府的引導,處理方式有了轉變。現在通過政府人員的統一安排,將十萬畝地進行區域化的拍賣。前期進行公示,集中將大面積的秸稈拍賣給相關加工企業,由價高者得。而散落的少量秸稈則由清潔員處理掉。”科技賦能,推廣秸稈改性瀝青技術 座談會上,行動團重點展示了團隊研發的“秸稈改性瀝青技術”。團隊成員從技術原理、工藝流程到實際效益進行了詳細講解:通過秸稈纖維破碎均質和改性處理,將農業廢棄物轉化為瀝青混合料的增強材料,使傳統瀝青成本降低15%、使用壽命延長20%、碳排放減少30%。這一技術不僅解決了秸稈焚燒帶來的污染問題,還降低了道路建設對化石資源的依賴,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這項技術為秸稈綜合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如果能落地推廣,將極大助力鄉村綠色發展和循環經濟建設。”史一功書記對團隊的技術成果表示高度認可,并希望未來能與高校加強合作,推動技術試點應用。

圖為團隊成員采訪史一功書記并與其交流所帶來的技術。張靜儀 供圖
實地調研,探索技術適配性 交流結束后,在史一功書記的帶領下,行動團深入田間地頭,實地考察秸稈的形態、質地及收集情況。炎炎烈日下,團隊成員認真記錄秸稈的纖維長度、含水率等關鍵指標,并討論其對改性瀝青性能的影響。“秸稈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技術的適配性,這次調研為我們后續優化工藝提供了寶貴的一手數據。”團隊負責人表示。

圖為團隊成員拍攝的集中收集放置的秸稈扎捆。王芳 供圖

圖為史一功書記帶領團隊成員講解介紹秸稈的利用。葉語茹 供圖
秸稈生金,齊繪發展新卷 在田間考察間隙,行動團特別走訪了當地種植大戶王德發家,深入了解普通農戶對秸稈處理的看法。“往年秸稈處理是塊心病,燒了污染環境,不燒又占地方。現在鎮里搞秸稈拍賣,我們把秸稈送到回收點,不僅能拿到現錢,年底還有拍賣分成,這日子越過越有盼頭。”曹集鎮南街村村民李桂蘭說,她家5畝地的秸稈今年已經賣了2500元,“以前哪敢想秸稈能變成‘活錢’,現在鄰里街坊都主動收拾地里的秸稈,生怕錯過了增收機會。”負責秸稈回收點管理的村文書張磊算了筆細賬:“拍賣價格一年比一年高,去年一畝地秸稈能分150元,今年漲到180元。這些錢一部分直接發到農戶手里,剩下的用來修村里的垃圾池、買灑水車,大伙都覺得這錢花得透亮。”他指著墻上的公示欄說,“每次拍賣會結束,成交價、農戶分成、集體開支都會一筆一筆記清楚,誰都能查,誰都服氣。”

圖為團隊成員采訪當地種植戶李桂蘭。王芳 供圖
凝聚共識,共繪綠色鄉村藍圖 活動尾聲,行動團與社區干部合影留念,為本次實踐畫上圓滿句號。此次調研不僅讓大學生們深刻體會到基層治理的智慧,也為社區帶來了前沿的秸稈處理技術。未來,團隊計劃與曹集鎮建立長期合作機制,推動秸稈改性瀝青技術的試點示范,助力農村產業升級和低碳發展。

圖為砥秸瀝行行動團團隊成員與史一功書記的合照。王芳 供圖
此次阜陽師范大學砥秸瀝行行動團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服務活動,不僅讓團隊成員深入了解了農村秸稈綜合利用的現狀和問題,也為社區帶來了新的技術和發展思路。通過與社區的交流,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行動團還將繼續深入調研,推動秸稈改性瀝青技術的應用,助力農村綠色可持續發展。阜陽師范大學砥秸瀝行行動團以青春之力踐行科技報國使命,用實際行動書寫鄉村振興的綠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