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畢節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土木工程系,由涉煤專業組建的隊名為“黔碳π•智礦探索隊”13人,從學校出發前往煤礦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7月13日早上,實踐隊來到貴州文家壩一礦開展研學,該礦屬于年產120萬噸國有煤礦。

在能源行業智能化轉型的浪潮中,煤礦企業正加速與科技巨頭的深度融合,以技術突破破解傳統開采中的安全、效率與成本難題。現場了解到,該煤礦與華為等技術公司的合作,正通過透明地質保障系統與CV監測大模型預警系統的建設,在機械采煤的堅實基礎上,勾勒出智慧礦山的清晰輪廓,為行業轉型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樣本。

據了解,煤礦已經建設的煤礦智能化系統包含安全監測系統、人員定位系統和應急救援系統等核心模塊。其中在重要地點、重要崗位安裝大量的傳感器,對井下瓦斯、一氧化碳、溫度、風速等環境參數以及設備運行狀態進行實時監測。一旦發現異常情況,系統能夠及時發出警報,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人員精準定位精度在0.5~1米內,可實時掌握井下人員動態。調度室建立應急指揮平臺,實現對事故的快速響應和指揮調度。此次考察充分展現了煤礦在安全生產方面的積極努力和科技應用的顯著成效。

按照貴州煤礦百分之百機械化要求,該礦通過機械化與智能化改造,不僅顯著提升生產效率,讓煤炭開采更高效有序,更從根源上減少安全事故隱患,筑牢井下作業安全防線。通過科技創新賦能,實現煤炭高質量發展,賦予煤礦發展新生機,助推能源安全。
此次實踐,讓我們體會到了智能化對煤礦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也對未來的職業定位有重要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