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至7月1日,安徽理工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紙述鄉(xiāng)情”發(fā)展成就實踐團圍繞“界首剪紙非遺傳承”這一主題,前往阜陽界首開展實地調研活動,旨在借助問卷調查、深度訪談等形式,深入了解當地居民對界首剪紙文化的認知程度與剪紙的歷史。
當實踐團來到界首市田營鎮(zhèn),這里的居民的熱情歡迎與成員們的青春洋溢相互呼應,調研活動順利開展。團隊成員通過采訪的方式了解當地居民們對剪紙的評價。在這個非遺文化氛圍濃厚的小鎮(zhèn),老一輩人在逢年過節(jié)都會自己動手剪窗花,但年輕一輩卻更傾向于購買工業(yè)機器生產出來的手工藝品。隨著工業(yè)技藝的不斷發(fā)展,機器的精密度越來越高,機器剪的手工藝品也越來越精美。“可機器剪出來的剪紙真的有靈魂嗎?”團隊成員不禁發(fā)問。老一輩人手中的剪刀是他們這些手藝人想象力的展現工具,剪出的窗花飽含對家人、對朋友、對購買紙花的顧客的祝福,這些是只會循規(guī)守矩的機器所沒有的。政府相關部門同樣意識到了這一點,正通過加大剪紙文化的宣傳,開設專門的剪紙課程去培養(yǎng)新一代的非遺傳承力量。實踐團這次以非遺文化保護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正是為了以大學生的視角,向外界展示非遺剪紙的魅力,為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注入新鮮血液。

次日,實踐團來到了安徽省界首市文化館,開啟了一場沉浸式的非遺文化學習之旅。館內的陳設古樸雅致,每一件藝術品背后都有一段故事等待著參觀者發(fā)掘。年畫、刺繡、彩陶…… 傳承人將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投射于現實中,也將非遺文化的深厚底蘊展現給參觀者。館內的非遺剪紙傳承人劉廣軍老師作為講解員,為實踐團成員介紹這一件件寄托著創(chuàng)作者的想象力的藝術品。劉老師對每樣展品都如數家珍,在他細致的講解中,成員們感受到了他對非遺文化的熱愛,以及培養(yǎng)非遺文化傳承新生力量的重要性。

隨后,劉老師展示了非遺剪紙的技藝。一把剪刀、一張紅紙,紅紙在指尖翻飛,與剪刀開合間發(fā)出的 “嚓嚓” 聲響,構成一場指尖的舞蹈。只需幾分鐘,一只只蝴蝶便落于劉老師手中,輕風拂過,手中蝴蝶好似欲躍欲飛。驚嘆于這高超的技藝,劉老師便提出要指導成員們嘗試剪紙。在無數次的失敗后,一只只略顯粗糙的蝴蝶便出現在成員們的手上,成功后的成就感不僅讓實踐團感受到了非遺剪紙的魅力,還解到了支持非遺文化傳承者不斷走下去的動力。當實踐團對劉老師進行采訪時,劉老師提到希望青年大學生能通過新媒體傳播及短視頻來傳播非遺文化,吸引更多對此感興趣的年輕人加入這個非遺傳承大家庭。
紅紙一張,剪刀一把,集千年智慧,化如今非遺文化瑰寶。傳承人的堅守與匠心,定會讓非遺在新時代的泥土中扎根成長。
后面,實踐團又前往了磚集鎮(zhèn)劉廣軍剪紙藝術工作室及磚集鎮(zhèn)中學手工教室。這里,收藏了許多其他著名剪紙老師的作品,在劉廣軍老師的介紹下,成員們認識了不同的剪紙藝術家,并了解了工業(yè)剪紙與手工剪紙細節(jié)處理上的不同。
這時,劉老師拿出了他的得意之作——絨布云肩,這件融入了剪紙元素的服飾作品,體現出了創(chuàng)作者的想象力,也讓非遺文化展現出了新的生命力。而在隨后的參觀中,磚集鎮(zhèn)中學手工教室中的學生的作品更體現出非遺傳承正煥發(fā)新活力,這些充滿童真的作品是非遺傳承新鮮血液注入的最好寫照。

此次探訪豐富了成員們對剪紙的理論的理解,更展示了非遺文化的溫度與活力。非遺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遺傳承是保護非遺的重要一環(huán),唯有讓非遺走出去,才能讓非遺不斷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