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傳承革命信念,繼承紅色精神,安徽理工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紅色基因·時代新聲”綜合調研團于2025年6月30日至7月2日在合肥市開展了一系列“尋找周圍的紅色精神”的實地調研活動,旨在重走前輩們的奮斗之路,傳承烈士們的革命精神。

臺階旁的翠綠青松讓這座位于喧鬧城市中的陵園多出一抹莊嚴肅穆。來自安徽理工大學的調研團隊懷著對烈士們的尊敬與感激,來到大蜀山烈士陵園。全體人員整齊列隊于革命烈士們的墓碑前,肅立默哀,向這些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字字鏗鏘,句句有力,在隊長柴盛威的帶領下,隊員們面朝黨旗,高舉右拳,齊聲跟讀。誓言聲回蕩在耳邊,在不斷提醒著新時代黨員應繼承前輩遺志,傳承革命信念,接過前人手中火炬,點燃中華 民族偉大復興之夢。
祭奠儀式結束后,調研團來到了安徽革命烈士事跡陳列館。建于1981年的事跡陳列館中,收藏了前輩們奮斗的點點滴滴,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前夜到“黨的創立和大革命時期”再到“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全民族抗日戰爭時期”“全國解放戰爭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這些收藏從不同角度生動展現了烈士們的英勇事跡和崇高精神。
參觀結束后,各位成員還沉浸在烈士們的生平事跡中,沉浸在前輩們的無私奉獻中。這不僅是一次活動,更是對參與者的一次心靈洗禮,更加堅定了新時代青年傳承革命精神的信念。
次日,在隊長的帶領下,團隊來到了合柴1972文創園尋找“隱藏的紅色精神”。合柴1972是由合肥監獄、合肥柴油機廠等舊址改建而來。它記錄了這座城市的歲月故事,展現了前輩們肯吃苦,敢拼搏的事跡,讓老物件,舊遺址在前輩們的努力下煥發新生機。

這其中,體現了紅色精神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它融入了書本,融入了城市發展,融入了日常生活。它潛移默化地改變了社會,改變了人們。文創園對歷史的創新,活化,再利用便是紅色精神推動社會前進的最好表現。
在未來,合柴1972依然會是紅色精神的載體,讓歷史在創新中煥發活力,讓紅色精神進入生活中,吸引更多人關注歷史,傳承精神。
隨后,調研團來到了合肥市肥西縣的小井莊,這里作為包產到戶的發源地之一,見證了農村改革的偉大開端,為中國新時代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隨著講解員的介紹,思緒轉回了1978年,天災降臨在江淮大地,民不聊生。村民們不甘于聽天由命,在生產隊的帶領下,將土地劃分到戶。當生產資料與農民的利益緊密聯系,農民們的干勁被完全激發。“大鍋飯”時期的“一遍哨子不買賬,二遍哨子伸頭望,三遍哨子慢慢晃”的情景不再出現,次年,糧食便迎來了大豐收,解決了長期貧困的大問題。
小井莊的星星之火同樣燎原,隨著包工到戶的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推行,中國農業與農村邁向了中國社會主義新征程。
這種敢為人先的革命精神同樣是調研團此行所尋找的,而這種精神定將在新時代青年手中不斷發揚光大,并傳承下去。
革命先烈以熱血鑄就信仰基石,城市建設者用創新延續精神血脈,小井莊農民憑勇氣開拓改革之路。而新時代青年也將把紅色精神融進自身,把革命信念化為驅動力,這便是對“重走革命路”的最好體現。
(通訊員 韓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