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來臨之際,安徽中醫藥大學少荃湖校區教學樓內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防詐講座。活動由大學生普法維權協會主辦、校學生團體聯合會承辦,并聯合合肥市消費者協會共同協辦。通過法律知識普及、真實案例剖析和互動答疑,活動為大學生筑起一道防詐“防火墻”,助力提升校園消費安全意識。
“網絡購物陷阱、虛假兼職、AI換臉詐騙……這些看似遙遠的問題,其實就潛伏在我們身邊。”講座現場,合肥市消費者協會專家結合近期高校典型案例,深入淺出地解析了大學生群體易遭遇的消費陷阱和新型詐騙手段。針對校園貸、預付卡糾紛等熱點問題,專家詳細講解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反電信網絡詐騙法》中的關鍵條款,并強調“不輕信、不轉賬、不泄露個人信息”的“三不”原則,為學生們提供了實用維權指南。
在互動環節中,學生們爭相提問,專家一一解答,現場氣氛熱烈。活動中還設置了反詐知識問答,答對者獲贈定制筆記本等小禮品,寓教于樂的方式讓法律知識更易被接受。許多學生以前認為總覺得詐騙離自己很遠,但其實很多陷阱就藏在日常的網購和兼職信息里。這次講座讓法律知識“活”起來。
活動前期,大學生普法維權協會成員已在校園內分發反詐宣傳單,通過真實案例和簡明提示語,提醒學生警惕消費陷阱。而活動搭建了學生與校方、市場監管部門的溝通渠道,推動建立校園消費糾紛處理機制。大學生是反詐宣傳的重要群體,這類活動既能保護自身權益,也能通過學生影響家庭和社會,形成全民反詐的良性循環。
一場講座或許無法根除詐騙隱患,但它為年輕學子敲響了警鐘。當防詐知識從紙面走向生活,當維權意識從被動化為主動,校園的消費環境便多了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