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泰州學院的數學師范專業學生,我們的生活擁有雙焦點:一邊是數學世界的嚴謹深邃,另一邊是未來講臺的光榮與夢想。
清晨,在數學分析的課堂上,我沉浸于微積分的邏輯之美;而在高等代數的空間里,我探索著抽象思維的邊界。但與其他數學專業同學不同,我的筆記本旁總放著一本《教育心理學》。學習知識不僅為了“懂”,更在思考未來如何讓學生“懂”。教育學、心理學的課程為我打開了另一扇窗,讓我明白,如何將嚴密的數學語言轉化為學生能理解的啟發。
課后生活因此更為豐富。除了在圖書館刷題,我更常做的是和同學們組團進行“模擬課堂”。一塊小黑板,三五同伴當“學生”,從勾股定理到函數圖像,我們輪流上臺,練習板書、揣摩語氣、設計互動。最初的手足無措,在一次次的試講與互評中,逐漸變得從容。
學校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實踐平臺。前往附屬中學的見習,當我第一次真實地站在教室后排,看著經驗豐富的老師如何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時,我深深感受到了肩上的責任。數學建模競賽的經歷,則鍛煉了我將知識應用于實際的能力,這正是一名現代教師應具備的素養。
走在泰院校園,我看一棵樹,會想到它的幾何對稱之美,也更會思考,將來要如何向我的學生描述這種美。在這里,我不僅學習如何解開數學的方程,更在學習如何解答“教育”這個更為復雜而神圣的人生課題。這段在邏輯與講臺之間穿行的時光,正將我塑造成一名懂數學、更懂學生的準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