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七點,生物鐘準時叫醒我。拉開窗簾,晨光正透過香樟樹的縫隙,在宿舍樓前的石板路上織出金色的網。匆匆套上衣服,抓起桌上的全麥面包就往教學樓跑——今天早八是日語課,上周落下的筆記還沒補完,得趕在課前找同桌借來看。
教室后排的窗戶開著,風里帶著青草的氣息。剛坐下,同桌就把寫滿批注的筆記本推過來,扉頁上還畫了個咧嘴笑的小太陽。老師的聲音透過麥克風傳來,原本枯燥的課程,被他拆成一個個生活里的例子:“就像你們買奶茶,加珍珠還是加椰果,理解不同意義不同,語言就是幫你們‘加工美化’的工具。”全班都笑了,我低頭在筆記本上抄下這句話。
午休時和朋友去食堂三樓吃麻辣燙。窗口的阿姨記得我們的口味,給我多放了兩勺辣椒,給室友加了她最愛的蔬菜。我們找了個靠窗的位置,邊吃邊聊下午的社團活動——我參加的文學社要討論新讀的小說,室友則要去排校慶的節目。陽光透過玻璃落在麻辣燙的熱氣上,把彼此的臉照得暖融融的,連普通的午餐都變得格外美味。
下午的文學社活動在圖書館一樓的閱覽室。社長帶我們讀汪曾祺的《人間草木》,讀到“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時,有人提議去校園的小花園看看。我們抱著書穿過林蔭道,月季開得正盛,粉的、紅的花瓣上還沾著水珠。有人掏出手機拍照,有人蹲在花叢邊輕聲讀課文,風把書頁吹得嘩啦響,連時光都好像慢了下來。
傍晚沒課,和室友去操場跑步。夕陽把天空染成橘紅色,籃球場上的男生們在打著球,歡呼聲和籃球入網的脆響混在一起。我們沿著跑道慢慢走,從白天的課講到周末想去吃的新開的火鍋店,不想走時就坐在看臺上歇腳。抬頭看見月亮已經悄悄掛在宿舍樓的頂樓上,星星也開始眨眼睛,晚風拂過臉頰,把一天的疲憊都吹走了。
回到宿舍時已經九點多,室友在書桌前寫策劃案,我則打開臺燈補文學社的讀書報告。書桌上的小臺燈映著書頁,窗外偶爾傳來晚歸同學的笑聲。忽然覺得,這樣平凡又充實的一天,就像校園里隨處可見的小雛菊,不耀眼,卻滿是溫柔的力量——原來青春最珍貴的,就是這些被晨光與晚風填滿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