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燃運動熱情,讓大學生體質強起來
日前,河北省教育廳出臺《全面提升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要求自2025年秋季學期開始,為一、二年級本科學生開設不少于144學時(專科學生不少于108學時)的體育必修課,并將體育課程延伸至高年級和研究生階段。
近年來,大學生體質健康合格率雖逐年提升,但優(yōu)秀率長期偏低,近視率、肥胖率居高不下,拉不起引體向上的“脆皮青年”不在少數(shù),50米跑、立定跳遠等多個指標甚至不如中學生。這背后與他們高中階段缺乏運動和進入大學后未養(yǎng)成運動習慣相關。
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既關乎個人成長、社會和諧,還與民族未來發(fā)展息息相關,他們的健康體魄與專業(yè)學識同等重要。
讓大學生體質強起來,需要引導大學生走出宿舍、走向操場。《措施》既有學時的要求,又強調(diào)素質鍛煉的考核權重,意在推動大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提升體質健康水平。各地高校也紛紛推出各項舉措:云南大學出臺“最嚴體育校規(guī)”,畢業(yè)證與體測成績掛鉤;南方科技大學連續(xù)5年舉辦減重比賽;南京郵電大學則綜合每日早操成績、體育課成績、體質測試成績,為達到優(yōu)秀的學生發(fā)放“健康獎學金”……這既有助于增強大學生體質,也提升了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鍛煉意志力。
點燃運動熱情,讓大學生體質強起來,更深層次來看,需要學生和高校實現(xiàn)從“被動體育”向“主動體育”的轉變。
首先是價值認知的重構。我們需要打破“體育等于身體鍛煉”的狹隘觀念,認識到體育更是一種人格教育。在個人項目中培養(yǎng)堅韌與自律,在團隊運動中學會合作與尊重,在比賽中體驗勝利與失敗,這些品質的塑造,遠比跑多快、跳多遠更為根本。“無體育,不清華”,百余年來,清華大學一脈相承、歷久彌新的體育育人理念,已經(jīng)成為辦學特色之一。
其次是校園體育生態(tài)的構建。教學樓下的自重訓練架、圖書館旁的太極推手樁、宿舍屋頂改造的運動空間,越來越多便捷的運動設施讓體育鍛煉觸手可及。而一所重視體育的大學,不應只有設施齊全的體育館,更應有蓬勃發(fā)展的社團文化、院系聯(lián)賽、自主體育活動。而點燃大學生的運動熱情,高校應扮演好“服務者”角色,構建多元化的體育項目體系,提供專業(yè)科學的運動指導,營造充滿活力的校園體育文化——當體育成為校園社交的重要場景,成為學生自發(fā)組織的日常活動,大學生的運動熱情才能真正被點燃。
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培養(yǎng)“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的人才是高校秉持的宗旨。點燃運動熱情,讓大學生體質強起來,我們更需要建立一種能夠認可進步、鼓勵參與、表彰體育精神的多元評價體系:當體育鍛煉從考核真正轉化為價值認同,從需要“痛苦堅持”到升華為一種生活方式,那個在跑道上堅持到最后的最后一名,與打破紀錄的第一名,同樣值得尊重和鼓勵。
校園生活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