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言語的縫隙里,感受青春
我的大學時光,是夾在書頁里那枚半透明的櫻花書簽——粉白易碎,卻脈絡清晰。
清晨的專業教室總浮動著細小的光塵。五十音圖從陌生到熟稔,舌尖從笨拙到輕盈,我們像初春的蠶,虔誠啃食著異國的桑葉。外教的嗓音是關西的暖風,將《萬葉集》的古老露珠,一一綴上我們年輕的脈絡。那時以為,語言不過是精巧的模具,等著我們將已知的世界溫柔注入。
圖書館的燈像浸過清水,明澈地映著密密麻麻的文獻。我卡在一個曖昧的助詞上,“は”與“が”的微妙疆域,驟然成了無垠的迷津。周遭,筆尖劃過紙面如春蠶食葉,鍵盤的敲擊是淅瀝的夜雨。那一刻我頓悟,我們搬運的并非死去的符號,而是在兩個世界的懸崖間架橋。每一個精準的表達,都是將靈魂的輪廓,小心翼翼拓印到另一張文化的宣紙上。
合上書,東方既白。晨光像稀釋的藤黃色,正慢慢滲入學府的重檐。我看見早開的寒櫻,在微風中落下幾瓣,輕軟無聲,卻仿佛完成了某種莊嚴的敘述。
校園生活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