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教學樓二樓的連廊上,看著新生們攥著校園地圖四處張望,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已經是“學姐”了。如果說大一的關鍵詞是“適應”,那大二這一年,更像是一場關于“選擇”的修行——從被動跟著課程表走,到主動為生活按下“自定義”鍵,那些細碎的改變,藏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常里。
第一次鼓起勇氣“退課”時,我的手心全是汗。大一為了湊學分,跟風選了一門熱門的通識課,可連續三周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劃水”后,我發現自己根本提不起興趣,反而擠占了去圖書館讀專業書的時間。糾結了整整一個晚上,我還是在選課系統關閉前點擊了“退選”,轉而選了一門看似冷門卻能接觸到田野調查的課程。當后來跟著老師去社區做問卷,聽居民講真實的故事時,我才明白:課不在“熱門”,而在“有用”,比起盲目跟風,看清自己的需求更重要。
社團生活也少了些“熱鬧”,多了些“實在”。大一我報了三個社團,每周的活動表排得滿滿當當,卻總覺得在“湊人數”。大二開始,我只留在了校報記者團,把更多時間花在采訪和寫稿上。為了寫一篇關于“校園流浪貓救助”的報道,我跟著志愿者蹲守了三個傍晚,記錄下他們給貓咪搭窩、喂糧的細節;為了采訪退休老教授,我提前翻遍了他的論文,準備了十幾頁的問題清單。當文章發表在校園公眾號上,收到讀者“原來校園里還有這么溫暖的事”的留言時,我忽然懂了:社團不是“社交名片”,而是能讓你沉下心做事、收獲成就感的地方。
就連和朋友相處的模式,也悄悄變了。大一總喜歡“湊堆”,課間要一起去洗手間,吃飯要占滿整張桌子。可大二后,我們開始接受“各自忙碌”:早八的課,有人提前半小時去占前排,有人踩著鈴聲進教室;周末時,有人泡在實驗室做實驗,有人背著相機去校外拍風景。但這并不影響我們的感情——晚上回到宿舍,我們會躺在床上分享一天的趣事:她會說實驗數據有了新突破,我會講采訪時遇到的暖心故事,偶爾還會約著去校門口的小吃攤,買一份烤冷面當“夜宵”。原來真正的朋友,不是“形影不離”,而是“彼此理解,互相支持”。
現在再走在校園里,我不會再像大一那樣迷路,也不會為“選什么課”“加什么社團”而焦慮。大二這一年,我慢慢學會了傾聽自己的聲音,學會了在“熱鬧”和“安靜”之間找到平衡,學會了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或許這就是成長吧——不是突然變得厲害,而是在每一個小選擇里,慢慢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明年,我就要大三了。不知道還會遇到什么挑戰,但我想,只要帶著這份“自己選”的勇氣,就一定能走好接下來的路。畢竟,校園里的每一段時光,都值得我們認真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