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開“大學生創業大賽”報名成功的頁面時,我盯著屏幕愣了好久——這大概是我大二做過最“不擅長”的事。從前的我,習慣躲在熟悉的角落里:課堂上從不主動舉手發言,小組作業總選“資料整理”這類不用出頭的活兒,就連社團活動,也只敢坐在后排當聽眾?蛇@學期,我忽然想試試:如果把“我不行”換成“我試試”,會不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第一次組團隊,我就碰了壁。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在班級群里發了組隊邀請,半天只收到兩條回復——一個是同宿舍的閨蜜,另一個是平時沒怎么說過話的男生小林。三人小隊湊齊后,第一次開會就陷入了沉默:我對著空白的PPT發呆,閨蜜攥著筆不知道寫什么,小林盯著比賽規則皺眉頭。最后還是小林先開口:“要不我們先從身邊的問題找選題?”后來,我們蹲在教學樓門口觀察了三天,發現大家總為“找不到空教室自習”發愁,才定下“校園自習室預約小程序”的項目方向。原來跳出舒適圈的第一步,是接受“一開始什么都不會”的尷尬。
真正的挑戰在做調研的時候。為了收集大家的需求,我們需要在食堂、圖書館門口“攔人”采訪。我攥著問卷,在食堂門口站了十幾分鐘,看著來來往往的人,愣是沒敢上前。閨蜜推了我一把:“你就想,問完一個就少一個!”我深吸一口氣,攔住了第一個同學,聲音小得像蚊子叫:“同、同學,能幫我們填個問卷嗎?”沒想到對方很爽快地答應了,還主動提了建議:“要是能顯示教室的插座位置就好了!”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后面的采訪順利多了——我們不僅收集到了兩百多份有效問卷,還意外認識了一位計算機系的學長,他答應幫我們做程序框架。原來很多時候,“害怕”只是自己嚇自己,跨出那一步,反而會有驚喜。
比賽答辯前的一周,我們幾乎天天泡在實驗室。我負責寫答辯稿,改了不下十遍,每次念到卡頓的地方,小林就會幫我調整語序;閨蜜熬夜做PPT,連字體大小都反復比對;學長也抽時間幫我們調試程序,解決bug。有天晚上,實驗室突然停電,我們借著手機的光,坐在地上繼續討論答辯流程,聊著聊著還笑了起來——明明手忙腳亂,卻覺得特別有勁兒。答辯那天,我站在臺上,看著臺下的評委,竟然沒那么緊張了。雖然最后只拿了校級三等獎,但走下臺時,我們三個擊了個掌,心里滿是成就感。原來跳出舒適圈,不是一定要拿到多好的結果,而是在這個過程里,看到了更勇敢的自己。
現在回想起來,大二這趟“闖關”,最珍貴的不是那個獎狀,而是我終于敢主動舉起手發言,敢對著陌生人介紹自己的想法,敢和小伙伴一起為了一個目標拼盡全力。以前總覺得“舒適圈”很安全,可只有走出來才發現,原來自己能做的事,比想象中多得多。
接下來的日子里,我還想嘗試更多“不擅長”的事:報名演講比賽,去參加志愿者培訓,甚至想試著學一門新的編程語言。畢竟,大學就是用來試錯和成長的地方,多闖幾次關,才能把“我試試”變成“我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