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模大講堂、尋訪游學、菜園實踐體驗、走近后廚、校園美化、廢物改造……在“勞動礪智,實踐育人”的理念下,我校在“勞動主題月”開展豐富的勞動育人活動。
不僅如此,我校是浙江省內第一所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的高校。“大學生勞動教育”這門課程巧妙地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同學們在為期一學期的課程學習中,不僅可以學到理論知識,也能夠掌握滿滿的實用技能,享受勞動的充實與樂趣。
傳授理論 樹立正確觀念“同學們,只要用心去做一件事,就一定能做到極致”, 全國勞動模范、焊工特級技師陳立虎在我校分享了他不甘于現狀,總是主動挑戰,從焊工到技術專家的成長路程和一路走來的心得,寄語我校青年多練習、多思考、多學習、用“心”創新。在勞模大講堂上,學生可以近距離領略勞模風采,通過生動的案例學習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內涵。23金融陳佳慧在講座后感悟到,“我們大學生也應當將工匠精神融入生活與勞動,創造更大價值”。
除了在課堂上宣講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等勞動理論知識的同時,勞動理論宣揚不拘泥于課堂。集中勞作走進自然,在校里校外上演環境美化大作戰;進入社會進行志愿服務,獻出自己力所能及的愛心。學校希望學生們在精彩紛呈的勞動形式中,理解、深化并內化勞動精神,充分認識到勞動的重要性。”
事實上,有很多同學都在一周一節的勞育課上開始慢慢改變、收獲成長。通過課程對勞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以及對勞動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勞動不僅是謀生的手段,更是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勞動不僅是一種簡單的行為,更是為了發揮自己的潛能,為他人和社會做出貢獻,”22文學趙佳榮這么說。
創新課堂 掌握實用技能 為了貫徹
“勞動礪智,實踐育人”的理念,學校和老師希望學生們既掌握勞動理論,也掌握實用勞動技能,精心策劃、設計出了一系列不同勞動形式的教學課程,比如:插花、點茶、制作香囊、化妝穿衣、醫療救護……吸引同學們參與到勞動中來。
近日,端午佳節到來之際,勞育課安排了制作香囊的課程內容。基礎針法學習、塑形香囊、塞入中草藥、縫上掛墜進行點綴……“一節課便可以從無到有地探索一個領域,從未接觸過針法到自己制作出小巧的香囊,同學們在過程中會產生滿滿的成就感,并且他們總是很期待下一節的內容”,任課老師毛立晨說到。
在勞育課上,同學們邊學習、邊勞動、邊實踐,探索自己喜歡的勞動形式。勞動教育不斷拓展學生視野,增強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打造菜園 增強實踐能力學校積極構建了豐富多彩的勞育實踐平臺。其中一塊綠意盎然的“幸福菜園”尤其引人注目,它不僅是校園美景的點睛之筆,更是學校勞動教育的重要陣地。
兩年前,校團委與后勤保障中心攜手合作,創造性推出了菜園常規化護理的勞作活動。不同于以平常的勞育類項目,這項活動的主體不再是勞育老師,而是學生們自己。
每周二公休時間,同學們紛紛聚集到這片綠意中,在勞育老師對農務活動的充分講解和示范之后,參與播種、除草、翻墾土地、撒石灰、收割果實等農務活動。在體驗中,同學們感受到勞動的樂趣和成就感,還有些同學表示這是第一次參與蔬菜從菜地到餐桌的過程,并直言今后會更加珍惜勞動成果。
走出課堂,躬行實踐的勞育形式反響熱烈,同學們參與熱情高漲。每周菜園常規化護理的20個名額,總是在發布后的幾十秒內被不同學院的學生一搶而空。
“雖然勞作之后有些腰酸背痛,但是當我看到一束束油菜垛因我們的勞作逐漸成型,雜草叢生的菜園煥然一新時,我感受到勞動的魅力和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同學感慨道。
毫無疑問,“幸福菜園”的建立是我校在勞動教育方面的一次重要嘗試,學校通過設立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為學生們提供了一個學習農業知識、親身體驗勞動的實踐天地。而“幸福菜園”的發展,則是我校師生共同耕耘的實踐基地,共同書寫的勞育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