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選修課教會我的“無用之美”
大學時選選修課,總帶著點實用主義的小算盤。先是搶光了“Python基礎”“職場溝通技巧”這類一看就“有用”的課,剩下的名額才肯分給那些名字拗口的——比如《昆曲聲腔品鑒》,比如《古典園林造景藝術》。那時總覺得,這些課不過是用來湊學分的“閑書”,直到過去多年,在某個學習到深夜的冬天,突然哼起《牡丹亭》里“原來姹紫嫣紅開遍”的調子,才驚覺那些被視作“無用”的時光,早已在心里種了花。
第一次撞見“無用之美”,是在昆曲課的琴房。教我們的是位頭發花白的老先生,第一節課沒講唱腔,倒搬來個舊茶桌,泡了壺碧螺春。“先別急著唱,”他捻著茶蓋刮浮沫,“得先懂‘等’。”我們一群年輕人坐不住,他卻慢悠悠地說,昆曲里的“拖腔”就是等——杜麗娘唱“夢回鶯囀”,“囀”字要拖足八拍,不是故意磨蹭,是要等那春心一點一點醒過來;小生執折扇半遮面,步子要一步三頓,是等觀眾的目光跟著轉到扇沿上。
后來真學唱《游園驚夢》,才懂這“等”有多妙。“雨絲風片”四個字,老師讓我們練了三周。一開始總唱得急,像趕火車,他就拿支毛筆往我們手里塞:“唱到‘片’字時,想象筆尖在宣紙上拖出淡墨,得有暈開的余地。”有次課后留到琴房練腔,窗外的梧桐葉被風卷著落,突然就把“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唱得有了些味道——不是技巧到位了,是突然懂了那種“好時光留不住”的悵然,不必急著說透,拖腔里的留白,早把意思遞到了。
古典園林課的“無用”,藏在一堆碎石頭里。老師帶我們去學校的小花園,指著一叢假山問:“知道為啥這石頭要歪著放?”我們猜是好看,他搖頭:“是要讓雨落下來時,能順著石縫淌成小瀑布,你站在亭子里聽,像山澗水。”又蹲下來指地面的青石板:“這縫留得寬,不是工匠馬虎,是要讓春天下雨時,能從縫里鉆出草芽——你看,園子里的‘活氣’,都在這些沒用的細節里。”
如今再看那些選修課,哪是什么“無用”?昆曲教我的不是唱腔,是“留白”的智慧;園林課教我的不是疊石,是“給日子留縫”的通透。這些東西沒法算進績點,換不來課堂考勤的加分,卻在圖書館的臺燈下、宿舍的夜聊里,悄悄把忙亂又慌張的日子調得軟和了些。
就像當年琴房窗外落的梧桐葉,當時只當是尋常景致,后來才知,那些“無用”的時光里,早有風吹過,把美的種子落進了心里。等日子過到某一刻,它就悄悄發了芽——或許是急的時候想起“拖腔”的慢,或許是擠的時候念起“園子里的縫”,這便是“無用之美”的妙處:它不催你趕路,只陪你慢慢走,等你回頭時,才發現那些看似沒用來路的溫柔,早成了托著你的底氣。
校園生活推薦
- 心態免疫力:接住落差也接住驚喜
- 大學初時我們都有理想圖景,可現實常遇落差——社團面試失利、成績難追上同學、日常也難免潦草。有人困于自我懷疑,有人硬擠“
- 2025-08-20
- 青春當燃,以夢為帆
- 文章以大學生活為底色,書寫青春與夢想的滾燙模樣。
從九月課表、圖書館臺燈等校園場景切入,將青春比作待航的海,夢想喻為
- 2025-08-20
- 你的新學期flag,該“輕裝”出發了
- 文章聚焦大學生新學期立flag的日常,以校園里的熱鬧場景切入,主張換種“松快”的方式立flag——不必列滿宏大目標,可從“踮踮
- 2025-08-20
- 藥香里的細語
- 《藥香里的細語》以安徽中醫藥大學為背景,借校園里的藥圃、圖書館、見習走廊等場景,串聯起青澀溫柔的校園情感。從遞還筆記時的
- 2025-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