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漫過圖書館的玻璃窗,在泛黃的書頁上投下斑駁的光影;籃球場的籃板被陽光曬得發燙,球鞋摩擦地面的聲響里藏著不服輸的倔強;深夜的實驗室依舊亮著燈,燒杯里的溶液在攪拌中醞釀著未知的可能……這,就是我們的校園,一個充滿張力的青春場域,每個身影都在自己的賽道上奮力“破風”。
課堂上的思維碰撞是最鮮活的注腳。當老教授拋出“人工智能會不會取代人類創造力”的命題,教室里瞬間炸開了鍋。有人搬出算法模型論證效率優勢,有人引用《詩經》里的“思無邪”強調人文不可復制,連平時最沉默的后排男生都紅著臉站起來:“創造力的底色是溫度,機器學不會我們為一朵花的綻放而駐足的感動。”這樣的爭論沒有標準答案,卻讓我們在思辨中看清,所謂成長,就是學會帶著疑問奔跑。
活動室的燈光總比宿舍熄得晚。藝術團的姑娘們為了一場校園文化節,踩著縫紉機修改襦裙的褶裥,針腳里縫進的是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創業團隊在備賽期睡在實驗室,調試代碼時的咖啡漬暈染在圖紙上,成了最特別的勛章;青年志愿者分會的同學們周末扛著相機去鄉村,鏡頭里記錄的不僅是留守兒童的笑臉,更是當代青年對社會的深情凝視。這些看似瑣碎的堅持,拼湊出校園最動人的模樣——我們在熱愛里深耕,也在責任中成長。
當然,青春從不只有光鮮。會為一次掛科躲在操場角落偷偷抹眼淚,會在招聘會的人潮中感到迷茫,會在深夜的被窩里想家,會因為和朋友的誤會輾轉難眠。但正是這些不完美,讓成長有了重量。就像那次辯論賽失利后,隊長在復盤會上說的:“摔倒了不是終點,是看清自己短板的契機。”于是我們擦掉眼淚,重新打磨論點,在下一場比賽里,把遺憾變成了前進的燃料。
有人說,校園是社會的彩排場。在這里,我們既帶著少年人的赤誠,又開始觸摸成年人的責任。我們會為了一個創意通宵達旦,也會在志愿服務中體會“被需要”的幸福;我們會在學術研討中爭得面紅耳赤,也會在食堂排隊時分享同一碗麻辣燙。這些細碎的片段,就像拼圖一樣,慢慢勾勒出“青年”二字的輪廓——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
如今,站在校園的銀杏樹下,看落葉鋪滿通往教學樓的路,忽然明白:校園時光最珍貴的不是那張畢業證書,而是這段允許我們試錯、鼓勵我們探索、包容我們成長的日子。我們或許平凡,但都在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我們或許稚嫩,但從未停止向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
這就是我們,一群在青春賽道上奮力“破風”的校園學子。前方或許有風雨,或許有迷霧,但只要腳步不停,每一步都算數。因為我們知道,此刻的奔跑,不僅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更是為了讓這個世界,因為我們的存在,多一份光亮。

圖為東山草原夜景 黃嬌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