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就業競爭激烈的當下,實習成為大學生職場起步的重要環節。掌握協議關鍵條款的核查方法,是守護自身權益的首要一步。
首先,要看崗位內容條款,避開名實不符陷阱。有網友指出曾與企業簽訂協議,入職后卻被迫每日撥打幾百個個推銷電話,從事與約定崗位無關的電話銷售工作。這類掛羊頭賣狗肉的情況,多因協議條款模糊導致。簽訂前需重點核查,崗位名稱是否與招聘信息完全一致;工作內容是否具體,而非籠統的協助部門工作;是否注明不得強制安排與崗位無關工作。若遇變相調崗,需及時用郵件提出異議,并留存招聘簡章作為證據,協議中最好補充調整崗位需雙方書面確認的條款。
其次,看準報酬與時間條款,拒絕免費勞動力。有實習生指出遭遇加班無補償,未拿到約定薪酬等。“彈性工作時間”“績效工資”等模糊表述,常被企業用作克扣報酬的借口。檢查時要明確每日(不得超8 小時);加班認定標準及補償方式,調休或加班費;薪酬構成明細,如基本工資、績效、補貼的具體數額等;薪資發放時間。需警惕“實習補貼”替代“勞動報酬”的說法,拒絕“自愿放棄加班費”等違法條款,同時明確提前終止實習的薪資結算方式。
還要保障與違約條款,筑牢安全防線。某高校實習生出差時遇交通事故,因協議未約定保險條款,企業拒絕承擔醫療費,最終通過訴訟才獲賠償。這一案例警示,意外保障和違約責任條款不可忽視。協議中必須明確是否包含工傷保險和意外傷害險;保密協議的范圍與期限;違約責任需對等;糾紛解決機制。此外,要核查企業蓋章與注冊名稱是否一致,留存完整協議原件,并通過網上查詢確認企業資質。
最后提醒,簽訂前可將協議交學校就業指導中心審核,多數高校提供免費法律咨詢。一份嚴謹的三方協議,既是對企業的約束,更是開啟職業生涯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