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文化歷史悠久,獨具特色。一碗藥湯,一根銀針,常常效如桴鼓。對此,老外也是瞪大眼睛,翹起大拇指:中醫三指手腕上一搭,病情枝枝蔓蔓一清二楚;細細銀針輕輕一扎,腰酸背痛無影無蹤;司空見慣的莖葉花果,妙手熬出一碗本釅釅藥汁,悠悠苦香中痼疾即去。它數千年生生不息,是集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光輝,集先人之智慧,集后世之創造的優秀寶藏。在中華各族人民的長期的生產生活和醫療實踐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我滿眼夜星,滿手白泥,滿嘴蟠桃味的年級,依稀記得我的一位鄰居爺爺,他是中醫的業余愛好者,學習中醫的主要途徑也就圖書館和上網,他從不會長篇大論地給我講中醫理論,而是讓我認識了各種醫療用具、人體穴位圖等,并且告訴我一些平時能用得上的中醫治病的小竅門。還時常現身說理,注重實踐,讓我真正體會了中醫治病的效果并在心底埋下了一顆對中醫熱愛的種子。
心底的種子不斷萌芽,如今探出了新芽,有幸來到一所中醫藥院校深入學習、了解中醫,憑著滿腔熱血踏進了心心戀戀的中醫門,在未來,定不負中醫門,做好中醫人。
一個淺顯的道理,任何一個行業,都應先學做人再學做事。對于中醫來講,尤其如此。
古有先賢大師孫思邈先生在《大醫精誠》中有言:"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后,自慮吉兇,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凄愴。勿避險喊(xi)、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這就強調了仁心的重要性,水平再高,醫德不行,也是一票否決。
除此以外,仁術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孫思邈的《大醫習業》:"凡大醫習業,必須熟讀《素問》《甲乙》黃帝針經》。對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院河南、范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又必參須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并須精熟,如此乃稱為大醫。雖然里面有些內容對于現階段的我來說,有些要求嚴格,但其思想精髓是完全可以沿用的,也就是說基本功必須要扎實。萬萬不可糊弄病人。
在學校的學習階段,慎獨且甘于寂寞,這點也是不可或缺的,諸葛亮《戒子篇》中,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言簡意賅的描述了此理。此乃大成之不可或缺。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經歷過此次疫情,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中醫藥的發展,以習近平領導同志本人為組織核心的黨中央從堅持統籌協調推進"五位一體"三大總體布局、協調統籌推進"四個全面"三大戰略總體布局、增強中華民族政治自信和振興文化事業自信的戰略全局和重大戰略任務高度,對推進中醫藥系統傳承發展創新深化發展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行動部署,給推進中醫藥傳承發展創新指明了繼續前進的傳承發展創新道路。作為中醫人,應努力把握時機,抓住國家的優惠政策,做一名合格的中醫人傳承中醫文化。推進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提升中醫治未病服務能力和中醫康復服務能力等。
進入新一輪經濟發展時代,在健康中國的實施綠色發展國家健康發展核心戰略的正確政策指引下,《中醫藥法》應運而生,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必將再次迎來千載難逢的大好健康發展歷史機遇,中醫藥事業不斷振興,實現新突破,使中醫藥真正成為維護國民健康中堅力量而非始終是第二選擇,同時也應用現代化的方式表達解讀中醫,讓中醫走出中國、走向世界。我們歷久彌新的祖國中醫藥,一定希望能夠繼續書寫發展出更加絢麗出彩的中國建設健康中國的歷史新篇章,實現中醫藥在國人健康管理中應有的作用和地位。
當然,面對新時代,中醫也應與時俱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是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也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近年,在各地疫情防控中,中醫藥發揮獨特優勢,助力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交出一份出色答卷。一直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的原則,使中醫藥能夠貫穿疾病預防、治療和康復全過程,中西醫結合為患者提供最佳的服務效果。在未來,中醫人應發揮中醫優勢,用中西醫結合護佑人民的生命健康。
發展中醫藥,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更好地發揮中醫藥的特色和比較優勢,打造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的中國特色衛生健康發展模式,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護佑億萬人民的健康,乃至為世界提供“中國處方”作出不懈努力和卓越貢獻。
作為新時代中醫藥發展春天的中醫學子,也是未來中醫發展的主力軍和建設者,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學習真學問、掌握真本領,并積極投身與中醫相關的社會實踐,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中華青年,心懷忠誠報國的‘志氣’,滿懷攻堅克難的‘骨氣’,胸懷干事創業的‘底氣’,做一名中醫故事的書寫者、中醫文化的傳承者,以吾輩之青春,護我盛世之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