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半的校園,總能聽見英語角方向傳來的晨讀聲。我抱著《英文名著選讀》坐在香樟樹下,指尖劃過書頁上熟悉的字母,陽光落在 “To be, or not to be” 的句子旁,忽然驚覺,這已是我在英語專業度過的第四個年頭。那些與單詞、語法、文學為伴的日子,像一串溫潤的珍珠,串聯起我大學時光里最珍貴的成長印記。
大一剛接觸專業課時,我曾因發音不準而羞于開口。記得第一次在口語課上做自我介紹,緊張得聲音發顫,連簡單的 “Nice to meet you” 都念得磕磕絆絆。課后,口語老師輕輕拍著我的肩膀說:“語言的意義在于交流,勇敢開口就是最好的開始。” 從那以后,我每天早起半小時去英語角練習,跟著 BBC 的音頻糾正發音,把遇到的優美句子抄在筆記本上反復背誦。慢慢地,我不再害怕犯錯,甚至能主動和外教探討感興趣的話題,那些曾經讓我頭疼的音標,漸漸變成了口中流暢的表達。 大二的翻譯課,讓我真正體會到語言的魅力與責任。第一次嘗試漢譯英時,我以為只要逐字翻譯就行,結果譯出的句子生硬又別扭。老師在課堂上舉例:“‘落霞與孤鶩齊飛’不是簡單的‘sunset and bird fly together’,要傳遞出畫面的意境與美感。” 那之后,我開始大量閱讀雙語作品,研究不同語境下的表達方式,甚至為了一個恰當的詞匯查閱多本詞典。當自己翻譯的短文被老師當作范文展示時,我忽然明白,翻譯不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文化的橋梁,每一個單詞的選擇,都承載著對兩種文化的理解與尊重。 大三那年,我和同學組隊參加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為了準備辯論賽,我們每天泡在圖書館查資料、練邏輯,常常為了一個觀點爭論到深夜。比賽當天,面對強大的對手,我雖然緊張,卻清晰地表達出團隊的觀點,流利的英語和清晰的思路贏得了評委的認可。那次比賽讓我懂得,英語不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一種工具,它讓我們有機會站在更廣闊的舞臺上,與世界對話。 如今,翻看著四年里積累的筆記和書籍,那些密密麻麻的標注、被反復勾畫的重點,都是我成長的見證。
英語專業的學習,不僅讓我掌握了一門語言,更讓我學會了用更包容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更嚴謹的態度對待學習與生活。即將告別校園,我知道,那些在字母世界里收獲的勇氣與熱愛,會陪著我在未來的路上,繼續前行,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