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黃紙上的青春感悟
第一次翻開《黃帝內經》時,我總覺得那些“陰陽五行”的文字像老中醫診室里的藥香,厚重得有些距離感。直到那個深秋,我因換季咳嗽不止,校醫院的老中醫隔著三層毛衣按住我的手腕,說“秋燥傷肺,得潤一潤”,才真正觸碰到中醫的溫度。
老中醫的處方單上,枇杷葉、川貝母、麥冬這些名字像串起的珠子,在宣紙上洇出淺黃的墨痕。他說“藥得君臣佐使配著來,就像你們宿舍湊在一起做課題,各有各的用處”。這話讓我想起解剖課上見過的肺部結構,西醫的精密圖譜與中醫的“肺主氣司呼吸”突然在腦海里重疊——原來不同的語言,說的是同一個生命的故事。
選修課上,老師教我們按揉合谷穴緩解頭痛。我對著經絡圖在自己手上比劃,食指按下去的瞬間,酸脹感順著手臂竄上去,那天熬夜趕的論文帶來的鈍痛竟真的輕了些。室友們圍著人體經絡模型研究,把三陰交、足三里的位置記成了新的“打卡點”,說這是“最劃算的養生投資”。
去年冬天,疫情封校時,宿舍樓道飄著艾草的味道。校醫帶著我們用蒼術、艾葉煮水熏蒸,說這是“古代的空氣消毒法”?粗趄v的白霧裹著藥香漫進走廊,突然明白中醫里藏著的不只是藥方,還有古人與自然相處的智慧——就像驚蟄要吃梨,冬至要喝羊肉湯,把順應時令變成了生活的儀式。
現在我的書包里總躺著本《中醫基礎理論》,不是為了成為醫者,而是喜歡這種看待世界的方式:皮膚干燥是“津液不足”,情緒煩躁是“肝氣郁結”,就連窗外的梧桐樹落葉,都能和“秋收冬藏”的道理對上號。它讓我學會在快節奏的大學生活里,留一點時間觀察自己的身體,像調試琴弦一樣,找到內在的平衡。
或許中醫的魅力,正在于它把生命看作一場流動的平衡。就像我們年輕的身體,會在熬夜后覺得疲憊,在運動后感到暢快,在四季更迭中悄悄變化。而那些泛黃的醫書和草木的清香,不過是在告訴我們:與自己和解,與自然相融,本就是最樸素的生存哲學。
散文隨筆推薦
- 參與集體活動的必要性
- 進入大學,我們個人的自由時間極大的增加,如何利用好自己的時間,參與到集體活動中,對我們個人的成長有很大幫助
- 2025-08-12
- 如何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 進入大學,我們的學習生活環境與高中相比發生很大的改變,正確認識和處理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是我們進步的重要因素
- 2025-08-12
- 堅守愛國主義信念
- 大學生們在生活和學習中,需要始終堅守愛國主義精神,正確的意識指導我們的實踐
- 2025-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