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4 日,巢湖學院教師教育學院的“赴郎溪縣‘茶嶼青行 ·文旅 賦能 ’鄉村振興實踐團 ”在代佳鑫老師的帶領下,前往郎溪縣姚村鄉,開展了一 次意義非凡的實踐活動。實踐團成員深入采訪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瑞草魁茶制作技 藝的傳承人陳全榮,親身探訪了瑞草魁茶葉的歷史淵源、制茶工藝以及當前的產 業發展狀況,深刻感受到傳統茶文化所蘊含的深厚底蘊與時代活力。

匠心傳承:非遺傳承人講述瑞草魁的故事
活動伊始,實踐團成員對陳全榮進行了深入的專訪。陳全榮作為瑞草魁茶的 傳承人,詳細介紹了瑞草魁茶的歷史淵源。據他所述,瑞草魁茶始于唐代,曾被 杜牧譽為“ 山實東吳秀,茶稱瑞草魁 ”,歷經千年傳承而不衰。20 世紀 80 年代, 以嚴潔教授為首的專家組專程拜訪了制茶家族傳承人陳全榮,挖掘、整理并研究 鴉山陽坡橫紋茶的瑞草魁傳統制茶技藝。為了重現這一歷史名茶的風采,陳全榮 在茶界泰斗陳椽教授的指導下,對“瑞草魁 ”傳統制茶工藝進行了優化整合,制 定了一套完善的工藝流程和技術標準,如今已成為安徽省的非遺項目。在談及制 茶工藝時,陳全榮強調:“制茶如同做人,每一步都需要踏實堅定。”他分享了自 己從部隊退伍回鄉后,四十余年如一日地潛心恢復古法工藝、創新現代制茶技術的歷程,充分展現了非遺傳承人的堅守與擔當。
沉浸體驗:茶廠探訪與制茶工藝全揭秘
專訪結束后,陳全榮帶領實踐團走進了他的茶廠,逐一展示了瑞草魁茶的制 作流程。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瑞草魁傳統制作技藝共有七道工序:鮮葉采摘、 攤青、理調、做型、烘焙、篩選和成品。在現代化的生產車間內,篩選機、烘焙 機、大小分選機、微雕機、殺青機、調理機等設備有序運轉,傳統工藝與現代科 技的完美結合令人驚嘆。陳全榮詳細講解了每個環節的要點:“殺青需要掌握火 候,微雕機則用于提升茶葉形態的美觀,每一步都需精益求精。”實踐團成員們 近距離觀察了茶葉從鮮葉到成品的蛻變過程,深刻體會到“一葉茶香凝匠心 ”的 艱辛與成就。

文化印記:榮譽展與采茶體驗
隨后,陳全榮引導實踐團參觀了茶廠的文化展示區。玻璃柜中陳列的報紙報 道、榮譽證書等,墻上掛著的專家題字,都在訴說著瑞草魁茶近年來的發展與榮 譽。實踐團成員們還翻閱了來訪者的簽名本,并應邀留下了自己的印記。最令人 難忘的是茶園采茶體驗環節——陳全榮親自示范采茶手法,講解“一芽一葉 ”的 采摘標準,成員們手持竹簍,在茶壟間體驗傳統采茶的樂趣,切身感受到茶農的 辛勤與茶文化的生命力。


茶香話鄉情:歷史與未來的對話
采茶體驗結束后,陳全榮以茶會友,為實踐團泡制了一壺瑞草魁茶。在裊裊 茶香中,他娓娓道來妙泉村的歷史變遷與茶產業的振興之路。從曾經的山區貧困 村到如今以茶興村的典范,陳全榮以“村干部+非遺傳承人 ”的雙重身份,帶動 村
彩繪賦能:文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
最后,在陳全榮的引領下,實踐團漫步村莊,觀賞以瑞草魁為主題的彩繪墻。 墻繪生動展現了茶葉制作的工序、歷史典故及喝茶品茶的場景,成為鄉村文旅的 新亮點。

此次郎溪三下鄉活動,不僅讓青年學子近距離接觸非遺技藝,更展現了傳統 茶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活力。陳全榮以“一葉茶 ”承載的責任與擔當,為鄉村振 興書寫了生動的實踐篇章。(文/張梅 圖/李香儀 馬欣雨 劉晨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