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秦腔的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8月中旬,“秦音智創”實踐團隊赴陜西秦腔博物館參觀學習,近距離觀摩館內文物與展陳資料。團隊還特別成立創意小組,設計以秦腔為主題的劇本殺和AIGC微短劇,推動傳統戲曲元素與現代文化形式深度融合。此次實踐不僅拓展秦腔藝術的傳播途徑,也為傳統戲曲在年輕群體中的推廣提供新思路。

團隊合影
參觀陜西秦腔博物館:方寸展柜間,千年秦韻長
實踐首站,團隊走進位于西安交通大學內的陜西秦腔博物館。作為我國首個秦腔專題博物館,它以“系統呈現秦腔全史”為定位。2020年升級后,博物館整合文獻、實物與劇場三大展區,立體呈現秦腔藝術全貌。

圖1-實踐隊員閱讀秦腔劇本
步入文獻展區,隊員們被一本本泛黃的劇本深深吸引。粗糙的麻紙上,一句句唱詞隨著遒勁的筆鋒起伏流轉。在隊員們眼中,“這不僅是劇本,更是一代代表演藝人心血的結晶。”

圖2-實踐隊員欣賞秦腔戲服和道具
走進實物展區,實踐隊員們仔細觀察鳳冠,云肩以及陳列的板胡、三弦等樂器。這些實物仿佛將隊員們帶回到百年前的秦腔舞臺,耳邊似乎響起那激蕩人心的唱腔。有隊員感慨:“站在這些老物件面前,才真正感受到傳統戲曲那么真切、那么有力量。”

圖3-隊長張政融清唱《三滴血》選段
舞臺之上,隊長張政融即興清唱起秦腔《三滴血》中的經典選段。“祖籍陜西韓城縣,杏花村中有家園”的唱腔悠揚而起,“滴血認親”的經典橋段浮現在實踐隊員的腦海中,喚起隊員們童年記憶中的秦腔回響。

圖4-實踐隊員參觀后合影
隊員程雪元參觀后感慨道:“站在這些跨越百年的戲服和樂器前,我才真正聽懂秦腔——它不僅是唱腔,更是無數先輩們的回聲。”此次秦腔博物館之行,不僅讓隊員們通過文獻與實物展品全方位領略到秦腔藝術的深厚底蘊,更在悠揚的唱腔中真切體會到傳統文化歷久彌新的生命力,進一步堅定了隊員們前進的信心與方向。
創新設計:科技賦能文化,助力經典新生
實地參觀秦腔博物館后,隊員們對秦腔有了系統且深入的了解。每位隊員紛紛結合自身的專業特長,著手進行創新產品設計。
劇本殺創作是團隊產品設計的核心亮點。團隊深度挖掘秦腔經典劇目《火焰駒》的劇情內核與人物關系,將其與現代流行的劇本殺形式深度融合,歷經多輪劇本研討、角色打磨、美工設計與市場測試,最終推出沉浸式推理劇本殺作品《火焰駒·譎影風云》。
在設計過程中,隊員們秉持“魂是秦腔”的原則,以清代名畫《火焰駒》失竊案為主線,設置六位身份各異的角色,人物原型均源于秦腔原作。玩家可以通過推理與角色扮演,沉浸式體驗秦腔劇情,感受忠義、愛情等傳統主題。
團隊希望通過這一創新形式,打破傳統文化推廣的壁壘,吸引更多年輕人通過互動敘事走近并了解秦腔,進一步喚醒社會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與保護意識。
此外,團隊創新運用AIGC技術打造秦腔微短劇《熱愛不死,秦腔不滅》,以數字敘事推動秦腔的現代表達。該劇以團隊線下采訪過程中采集的真實案例為藍本,講述了一位秦腔演員結緣戲曲、一度轉行又最終回歸的動人故事。創作中,團隊成員不僅力求最大限度還原秦腔表演與服飾,更以人文關懷刻畫角色心理,傳遞“熱愛即傳承”的主題。
該劇是團隊一次技術賦能戲曲的創新實踐,旨在以真摯動人的視聽語言觸達年輕群體,引發青年對秦腔傳承的共鳴。
隊員王悅童在創作結束后總結道:“將百年秦腔融入劇本殺和微短劇,我們體悟到技術能為傳統注入新的生命——它不是要取代舊的藝術形式,而是讓老故事被新一代人聽懂、愛上。”
此次團隊的實踐探索,充分展現出青年智慧與科技手段相結合所激發的創新火花。傳統并非靜止不變,而是在不斷的創造性轉化中持續生長。未來,團隊將繼續以真誠之心理解傳統、以創新之力表達傳統,讓古老藝術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