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蟬鳴與書聲交織。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的實踐團“慧動未來——對小學階段ADHD兒童的關愛與行為矯正”在江蘇省淮安市穿運社區,與ADHD兒童及父母展開深入的交流,深入了解并且從行為上觀察并幫助這些有時在教育中會被我們忽視的“問題兒童”。
課堂里,同學們曾在課本上讀過“ADHD”三個字母;課堂外,他們發現網絡與教育現場之間橫亙著一條“知易行難”的溝壑。于是,這群年輕人主動叩響社區與家庭的門,把“我想幫忙”轉化為“我們可以一起試試”。
暑假期間,他們進行個案研究,就兩名疑似ADHD的兒童進行觀察與行為矯正,過程十分有愛有趣。開始,通過現存的已有的行為量表,制定相應的落實手段,去具體分析不同兒童的表現與可能傾向并及時記錄,并與兒童父母進行了深入交流,普及ADHD不止是人們刻板印象中的“多動”,無法集中注意力,也是ADHD癥狀中的一種,屬于注意力缺陷型。

與家長交流
通過初步的交流與互動,小隊成員對兩名兒童進行簡單的ADHD分類,并向家長傳授一些簡單可上手的行為療法,團隊把“行為契約”“代幣獎勵”“時間錦囊”等科學而有趣的方法,翻譯成親子餐桌上的小游戲、客廳里的10分鐘“專注力闖關”。

為兒童講解“游戲規則”
后續,針對觀察到的兒童表現,結合已有的證實有效的行為療法,對兩位兒童分別制定相應的行為矯正計劃,進行周期性的線下交流與矯正,并與兒童父母保持密切的交流與聯系。暑假會結束,但“慧動未來”不會散場。

團隊部分成員與兒童及家長的合影
“讓每一顆小星球都找到自己的軌道。”這是實踐團寫在工作日志扉頁的一句話,也是他們留給這個夏天的回聲。當秋風翻開新學期的課本,愿“慧動”的火種仍在孩子們的眼睛里跳躍,在家庭的餐桌上閃爍,在社區的風里繼續傳遞——因為被看見、被理解、被科學以待,本就是成長最明亮的底色。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張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