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師范大學 “汴梁薪火” 文化傳承團隊赴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潘安湖街道馬莊村開展了為期 14 天的 “三下鄉” 實踐活動。團隊通過參與香包倉庫整理、生產車間實操、銷售大廳服務等線下工作,同步推進線上宣傳,為馬莊香包這一國家級非遺項目的傳承與鄉村文化振興注入了青春力量。
馬莊村曾是采煤塌陷區,經生態修復后蛻變為美麗鄉村,其特色手工藝品馬莊香包更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這一傳統技藝正面臨傳承斷層、傳播范圍有限等困境。“汴梁薪火” 團隊正是基于此,希望通過實地實踐深入了解香包的歷史、工藝與發展現狀,收集一手資料,并借助線上宣傳擴大其影響力,以實際行動響應文化自信與非遺活化的時代號召。
團隊分為線下實踐與線上宣傳兩部分。線下 4 名同學于 7 月 5 日至 18 日在馬莊村開展實地實踐,線上 6 名同學在隊長帶領下自 7 月 10 日起推進宣傳工作。為確保活動順利開展,線下團隊提前聯系馬莊村村委及相關負責人,確定實踐計劃,并通過互聯網深入了解馬莊村歷史,做好充分準備。
7 月 5 日至 9 日,線下團隊首先在香包倉庫投入工作。馬莊香包細分多達 2000 余種,倉庫不僅存放香包,還有各類制作材料,同時承擔入庫出庫、對外發貨等重要職能,是香包生產流通的關鍵環節。同學們先是與兼職大學生一同組裝貨架,隨后著手整理香包合格證。
本以為整理合格證是件簡單的事,實際操作卻發現其種類繁雜、數量眾多,一個箱子里常混有多種合格證,同一種類也可能分散各處。面對這一難題,團隊第二天便運用 excel 表格建立分類系統,效率顯著提升,最終整理出的合格證據擺滿了一個會議室。期間,同學們還了解到馬莊村正建設智能化新倉庫,深刻感受到傳統手工藝與現代技術結合的發展潛力。

7 月 10 日、12 日至 14 日,團隊開始輪崗。吳俁思嘉、王紫玉前往生產車間,黃璐琪、王思雯則在銷售大廳工作。生產車間布置古色古香,女工們領取材料、制作香包,完工后交由負責人檢查。兩位同學在車間負責數制作用于蘇超文創足球的材料,休息時觀察到,車間女工年齡不一,年長的手藝更為精湛,年輕的雖稍慢但作品同樣精致。車間里彌漫著香料的中藥味,女工們的交談聲與笑聲交織,大家都沉浸在手工制作的世界里。這讓同學們切實感受到,在工業化時代,手工香包依然散發著獨特魅力并深受喜愛。
7 月 15 日至 18 日,線下團隊成員交換崗位。吳俁思嘉、王紫玉來到銷售大廳,黃璐琪、王思雯則前往生產車間。銷售大廳是香包的主要線下售賣場所,環境敞亮,擺滿各式香包,猶如展示馬莊文化的窗口。同學們在這里負責理貨、上貨、整理庫存登記等工作。盡管香包種類繁多,部分樣式復雜、花色相近,工作并不輕松,但看到香包深受游客青睞,大家都倍感欣慰。
14 天的實踐,讓團隊收獲滿滿。在倉庫,他們理清了香包的 “身份脈絡”,見證了傳統產業智能化轉型的趨勢;在生產車間,目睹了新老藝人共同傳承技藝的生動場景,體會到手工制作對抗工業化的獨特力量;在銷售大廳,看到香包在游客的喜愛中流轉,了解到這一民俗符號的傳播路徑。團隊不僅收集到香包從制作到流通的全鏈條素材,更在與針線、布料的接觸中,真切感受到非遺與鄉村振興碰撞出的火花,為線上宣傳積累了大量有溫度的故事。
更重要的是,通過實踐,團隊成員對非遺傳承與鄉村振興有了全新認識。以往只在書本中了解非遺保護的重要性,如今親身參與,才體會到其中的復雜性與緊迫性。他們發現,大學生團隊憑借新的視角和知識,能為非遺傳播帶來新思路,比如運用 excel 表格提高倉庫管理效率,這種現代管理方法與傳統技藝的結合,是他們實踐中探索出的有效方式。同時,同學們也意識到,助力鄉村文化振興需要更專業的準備和系統的思考,以往對非遺的認知較為表面,經過實踐,才深入理解到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內涵與發展困境。
目前,線上宣傳工作有序推進。團隊以 “文化解碼 + 故事賦能 + 多維傳播” 為核心,構建三層內容體系:深挖工藝內核,呈現香包制作核心環節與紋樣寓意;聚焦人物故事,讓香包成為 “有故事的載體”;關聯時代命題,展現手工技藝的生命力和基層文化發展的創新實踐。
此次 “汴梁薪火” 團隊的三下鄉實踐,是一次非遺保護的田野探索,更是青年學子與鄉村文化的深度對話。同學們用行動證明了大學生能為非遺傳播注入新活力,也明晰了自身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責任。未來,他們將帶著實踐收獲,繼續推進線上宣傳,讓馬莊香包的文化內涵傳播得更遠,為文化振興貢獻青春力量。(供稿人:夏婧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