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園新村調研:青年與紅色精神的“跨時空對話

”


2025年7月的一個清晨,南京梅園新村的梧桐樹下,南京審計大學“棲梅筑夢”社會實踐小分隊隊長張溢軒正記錄一位老人的講述。一位老人回憶,當年周恩來深夜仍在燈下工作,窗紙常透著光。一旁隊員則在筆記本上勾勒相關場景。這是其暑期實踐的第12天,已收集37個關于梅園新村的“活故事”。
7月3日至8月3日,這支由6名大學生組成、指導老師付倩帶隊的團隊,深入這片承載特殊歷史記憶的街區,圍繞“如何讓紅色精神真正走進青年心里”的命題,開展了一場跨越79年的“對話”。
從文獻中發現的“差異”:解碼梅園獨特性
團隊最初認為紅色教育基地大同小異,經對比梅園新村與中共一大會址資料后發現明顯差異。兩地建筑風格迥異,梅園的民國別墅與一大的石庫門形成對比,且梅園遵循“最小干預”修繕原則,使建筑保持1946年的質感。
團隊還關注到教育活動的差異,梅園的活動更貼近生活,如社區“紅色故事會”,而非僅依賴展館講解。隊員翻閱南京市檔案館300多份原始檔案,包括中共代表團電報底稿、居民回憶手稿,甚至找到1947年《申報》,其中記載梅園周邊商戶對代表團的印象:“穿灰布衣服的人,總跟我們說‘和平要緊’。”
從訪談中感受的“溫度”:老故事的新共鳴
在與革命先輩家屬的訪談中,諸多細節令人印象深刻,如“傳遞情報要假裝買菜,把紙條藏在蘿卜纓里”。團隊設計12組訪談問題,對象涵蓋紀念館工作人員、周邊居民、老居民及青年志愿者,以拼湊梅園精神的“當代模樣”。
一位老人回憶,小時候曾隨父親給代表團送熱水,受到過親切對待;有青年志愿者表示,來此講解是因為這里的故事不“說教”,能產生共鳴。這些內容讓團隊意識到,紅色精神并非抽象口號,而是藏在“深夜燈光”“蘿卜纓里的紙條”“一句謝謝”等具體場景中。
“科技+故事”的嘗試:讓歷史“活”起來
實地考察中,團隊發現展館數字化展示停留在“圖片+文字”階段,難以吸引年輕人。
針對此問題,團隊設計“信仰之路:梅園1946”實景體驗,參考劇本殺形式,讓玩家化身“地下工作者”,在周恩來圖書館書架間尋找隱藏線索,通過AR技術掃描墻面,觀看1946年談判代表討論的虛擬影像;還計劃讓文物“說話”,如通過全息投影,讓鋼筆“講述”周恩來用它起草文件的故事。
同時,團隊設計“紅色基因銜接模型”,將“堅韌”轉化為大學生可理解的“21天挑戰計劃”,將“擔當”轉化為社區志愿服務積分,旨在讓歷史幫助青年解決當下困惑。
尾聲:梧桐樹下的新約定
8月3日實踐結束時,團隊將整理好的3萬字調研報告及20條建議以暑期實踐報告形式發表,其中包括“青年講解員計劃”,即讓大學生用vlog、脫口秀方式講述梅園故事。
團隊最后一次踏足梅園新村時,夕陽透過梧桐葉灑在梅園新村30號墻上,光影酷似老照片。團隊表示,明年暑假計劃帶回設計的劇本殺,讓更多同齡人了解梅園故事。
這群青年與梅園新村的“對話”,或許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