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了解農村垃圾分類現狀,服務鄉村生態振興,7月12日,湖南工程學院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三下鄉”社會實踐團深入湖南省岳陽縣月田鎮,通過入戶走訪,扎實開展了以“提升村民垃圾分類意識、助力鄉村環境綜合治理”為主題的問卷調查活動,同學們用腳步丈量鄉情,用數據記錄民意,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動能。
深入鄉村,聚焦環保課題
調研中,實踐團隊嚴格按照問卷內容,細致有序地開展工作。從基本信息采集,到污水及垃圾處理現狀調研,再到環保意識與建議收集,每一個環節都嚴謹細致,力求全面掌握當地實情。村民們熱情參與,認真填寫問卷,分享各自在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方面的做法與見解。

問卷調研,洞察真實狀況
在“污水處理現狀”調研中,團隊了解到村民生活污水的處理方式多樣:部分直接排入河道溝渠,部分排入化糞池,也有依托村內集中處理的案例。對于污水排放對環境影響,村民們看法不一,但問及是否支持建設污水處理設施時,多數人表示支持,體現了對改善水環境的期待。
“垃圾處理現狀”調研顯示,村民日常垃圾種類多樣(廚余、塑料、廢紙等),處理方式包括隨意丟棄、焚燒、投放垃圾站及初步分類處理等。同時,村民對垃圾分類的認知程度參差不齊:部分已嘗試分類,部分相關知識尚顯不足。但當提及設置分類垃圾桶時,不少村民表示愿意配合,為垃圾精準分類帶來了希望 。
傾聽建議,匯聚環保力量
在“環保意識與建議”部分,村民們踴躍發聲,指出村內亟待解決的環保問題,污水治理與垃圾處理成為關注焦點。對于推廣智能環保設備,村民普遍關注其成本、操作難度與實際效果。此外,大家還積極建言獻策,從加強宣傳引導到完善設施建設,各類建議飽含對美好鄉村環境的期盼 。

以行踐知,助力鄉村環保
此次月田鎮之行,湖南工程學院實踐團隊不僅收集到豐富詳實的一手數據,更在與村民的交流中,深切感受到鄉村對改善生態環境的迫切需求與積極態度。
一份份“農村垃圾分類調查問卷”,成為丈量月田鎮環保實踐的標尺。“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本次調研不僅助力同學們將課堂知識轉化為服務社會的實踐能力,更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田間地頭扎根生長。這份來自田埂與灶臺間的真實答卷,終將匯入鄉村環境治理的洪流,成為滋養家園煥新的源頭活水。鄉村振興的種子,正深植于這份對家園環境沉甸甸地珍視之中。
通訊員:劉家驊 李迎春 鄧鴻濤
攝影:王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