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1 日下午 3 點 10 分,湖南工程學院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 “三下鄉” 社會實踐團踏入湖南岳陽縣立新村,目光被村口那片熠熠生輝的光伏矩陣所吸引。這座由 302 塊光伏板整齊排列的綠色能源基地,正是立新村新安光伏發電站的核心所在。作為村里的 “陽光銀行”,這座 80 千瓦的光伏電站每年能穩定輸出 74889 度清潔電力,扣除運營成本后,年純收入可達 33700 元,成為驅動鄉村振興的 “綠色引擎”。

在當前國家大力推動“雙碳” 戰略的背景下,光伏發電作為一種清潔、可持續的能源形式,正在逐步改變農村地區的能源結構。74889 度電的年發電量,相當于減少標準煤消耗約 25 噸,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近 70 噸,為村莊鋪就了一條低碳發展之路。這些電力不僅滿足了村集體公共設施的日常用電需求,多余電量并入電網產生的收益,更成為村集體經濟的穩定來源。村委會用這筆收入改善了村內道路照明,增設了文化活動中心的空調設備,讓村民切實感受到綠色能源帶來的生活品質提升。
立新村的光伏電站不僅為村民提供了穩定的電力供應,還為當地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通過光伏發電,村民可以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降低能源成本,同時也能為國家的“雙碳”目標貢獻一份力量。

實踐過程中,團隊成員并非止步于對光伏電站的參觀,更主動與立新村村委會展開了深入而坦誠的交流。在對話中,他們詳細了解到光伏發電在農村推廣過程中面臨的實際困難與挑戰:比如部分村民對光伏技術的認知仍有局限,初期推廣時存在一定阻力;光伏板的日常維護需要專業知識,村里缺乏長期穩定的技術支持等問題是基層在推進綠色能源項目中需要攻克的難關。
實踐團成員紛紛表示,這次立新村之行收獲滿滿:不僅拓寬了對綠色能源應用的認知視野,更在實地調研、溝通協作中顯著提升了自身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隊員們在日志中寫道:“當清潔能源遇上鄉村振興,技術創新就有了扎根大地的力量。”親身感受到光伏發電為鄉村帶來的變化,讓他們更加堅定了投身社會服務、助力鄉村振興的決心。他們堅信,當代大學生唯有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才能在時代浪潮中綻放青春光彩。未來,他們將帶著這份實踐中的感悟與力量,繼續深耕專業領域,積極探索服務基層的新路徑,用青春智慧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屬于青年一代的堅實力量。

通訊員:劉家驊 劉祥紅 謝丁
攝影:張宇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