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磨礪筑夢路——伯藜支教團攜愛赴寧夏
春末夏初的風吹過教學樓,把10個年輕身影的腳步吹得愈發堅定。歷經三個月的打磨,江蘇大學伯藜支教團的志愿者們即將前往寧夏吳忠開展為期14天的支教活動,背后是跨越千里的牽掛,更是無數個日夜的精心籌備。
四月的陽光斜斜照進周六的教室時,這里早已是伯藜支教團的“秘密基地”。不同于傳統支教的課本講授,這群年輕人想給寧夏的孩子們帶去更鮮活的世界。
此后每個周六的清晨,教學樓里便飄起此起彼伏的討論聲。歷經二十多輪頭腦風暴,植物藝術、心理團輔、非遺文化等十余門課程終于成型。每一份教案的頁邊,都寫滿了密密麻麻的批注,細碎的字跡藏著支教團成員對黃土高原孩子們最細膩的關照。
五月中旬的校園,支教團的義賣攤成了最熱鬧的角落。前一晚的月光下,志愿者們蹲在地上整理物資:多肉植物的葉片上還沾著水珠,印著三山樓卡通圖案的鑰匙扣在燈光下閃著光,“吱吱叫”小玩具被按出此起彼伏的脆響。“這個鑰匙扣我要四個!”學姐踮著腳在攤位前挑選,“室友們肯定喜歡,也算我們間接給寧夏的孩子送份禮。”不遠處,幾個大一新生把所有“吱吱叫”都包圓了。最動人的是那位學長,放下100元就轉身,志愿者追上去要找零,他擺擺手笑:“不用不用,能幫上忙就行。”陽光落在攤位的綠植上,也落在志愿者發燙的心上——原來善意從不需要刻意號召,早已在校園里悄悄串聯成線。
期末考試的鈴聲剛落,支教團的“魔鬼備訓”拉開了序幕。早上八點的教室,粉筆灰在晨光里跳舞,志愿者們圍著教案爭論:“這個課程得加個互動游戲,不然同學們坐不住。”下午兩點的試講更是像場“實戰演練”,有人扮演愛插嘴的調皮學生,有人假裝害羞不敢發言,講臺上的志愿者時而被問得卡殼,時而急得額頭冒汗。
夜幕降臨時,教室里的鍵盤敲擊聲像群輕快的雨,ppt里的動畫被反復調試,特色活動策劃案改了又改。
備訓間隙,兩次團建成了最好的“充電站”。六月中旬的聚餐讓成員們快速凝聚。大家圍坐在餐桌旁,分享著備訓過程中的趣事和遇到的困難。有人說起試講時被 “學生” 問得啞口無言的窘況,引得大家哈哈大笑;也有人提到備課遇到瓶頸時的焦慮,其他人紛紛出言安慰并分享自己的解決方法。餐桌上的飯菜熱氣騰騰,大家的情誼也在歡聲笑語中逐漸深厚。更難忘的是六月底的民宿團建。大家一起逛超市買菜做飯,提前體驗支教生活。大家都明白了:原來團隊不是單槍匹馬,而是有人遞鍋、有人生火的默契。
安全培訓與課程設計培訓貫穿備訓全程。安全培訓課上,隊長通過案例展示與隊員頭腦風暴,詳細講解了在寧夏吳忠可能遇到的安全問題及應對措施。志愿者們認真做著筆記,確保在遇到突發情況時能夠從容應對。課程設計培訓中,隊長指導大家如何根據當地孩子的實際情況設計課程。志愿者們結合培訓內容,對之前的課程進行了全面優化。
出征儀式那天,吳立平書記與曾天成老師對志愿者們給予了殷切期望,同時也囑托隊員們牢牢守住安全底線。志愿者們把心愿寫在卡片上,字跡或許稚嫩,卻字字都是沉甸甸的承諾。
三個月的籌備,不是簡單的時間疊加,而是把每一份用心、每一次磨合、每一份善意,都熬成了照亮14天支教路上的光。明日啟程時,行李箱里裝的不僅是教案和教具,還有整個春天的期待。當車輪碾過千里路,黃土高原的風會知道:有群年輕人正帶著滿腔熱忱趕來,要在孩子們的眼睛里,種下一整個夏天的星光。
作者:岳喜霜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