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暑期社會實踐音樂課堂進入第二天,“皖閩童聲 山海共鳴”實踐團成員帶著精心設計的課程穩步推進,在歌聲、琴聲與歡笑中,讓安徽、福建兩地的特色音樂文化在孩子們心中悄然扎根。
上午第一節課,A班的課堂飄起了悠揚的安徽民歌旋律。實踐團成員以《鳳陽花鼓》為教材,從基礎旋律教起,指尖打著節拍、口中哼著調子,耐心引導孩子們感受民歌的韻味。“之前從來沒聽過安徽民歌,現在跟著唱的時候,感覺像看到了歌里的花鼓敲起來的樣子,特別有意思!”一位扎著馬尾辮的小朋友晃著腦袋說道。短短一節課,不少孩子已能完整哼唱這首耳熟能詳的民歌,實踐團成員用生動的教學,讓孩子們在旋律中觸摸到安徽地域文化的溫度。

(圖為小朋友學習《鳳陽花鼓》 安徽師范大學 劉檸提供)
隔壁B班則沉浸在溫柔的合唱氛圍中。實踐團成員端坐鋼琴前,指尖流淌出《萱草花》的旋律,孩子們跟著逐句學唱。“‘高高的青山上,萱草花開放’,唱的時候好像能想到媽媽笑著看我的樣子。”一個小男孩輕聲分享。實踐團不僅教授演唱技巧,更引導孩子們感受歌曲中藏著的親情與溫暖,讓音樂成為傳遞情感的紐帶,一節課下來,孩子們的合唱已初具雛形,歌聲里滿是純真的情感。

(圖為小朋友學唱《萱草花》 安徽師范大學 樂意涵提供)
緊接著,第二節課的音樂游戲則讓兩個班的孩子們瞬間活躍起來。實踐團成員將經典游戲“一二三我們都是木頭人”與音樂巧妙結合,把“口頭喊停”換成鋼琴聲的起止——琴聲響起時孩子們自由跳動,琴聲驟停則定格成“木頭人”。“原來鋼琴聲還能當‘指揮’!”孩子們在歡笑中感受音樂的節奏,在熟悉的游戲里拉近了與音樂的距離,對音樂的熱愛在互動中悄然升溫。

(圖為小朋友參與音樂游戲 安徽師范大學 樂意涵提供)
下午的課程中,AB班分頭進階。A班學唱福建民歌《天黑黑》,方言與旋律的碰撞讓孩子們充滿好奇;B班的豎笛課上,孩子們對著樂譜認真練習指法。經過耐心指導,已有孩子能完整清唱《天黑黑》,B班更有小朋友用豎笛吹出了流暢的《小星星》,稚嫩的笛聲里滿是成就感。

隨后,AB班共同走進音樂鑒賞課《采茶撲蝶》的世界。作為福建民歌的經典之作,這首曲子對不少孩子來說卻十分陌生。實踐團成員結合采茶場景的故事講解旋律,讓孩子們在音樂中“看見”茶山上的忙碌與歡笑。“我鋼琴考級的時候彈過這個曲子,但是當時并沒有很了解這首歌。”一位有鋼琴基礎的小朋友笑著說,“今天聽老師講歌里采茶姑娘撲蝶的故事,才發現旋律里藏著這么多家鄉的風景,現在彈起來感覺更有味道了!”這堂課程不僅讓孩子們認識了家鄉的經典民歌,更在心中種下了“家鄉文化小使者”的種子——未來走出福建,他們或許會帶著這首《采茶撲蝶》,讓更多人聽見福建的聲音。

(圖為小朋友學習《采茶撲蝶》 安徽師范大學 樂意涵提供)
一天的教學結束后,實踐團成員的課堂掌控力明顯提升。面對孩子們的突發提問、節奏跟不上等情況,他們已能從容應對;針對性格活潑與內向的孩子,成員們分別采用互動引導、單獨示范等方式因材施教,讓每個孩子都能在適合自己的節奏中感受音樂。
展望后續課程,實踐團成員表示,不僅會針對課堂薄弱環節查缺補漏,更會持續搭建皖閩音樂文化的交流橋梁。讓安徽的花鼓聲帶著淮河的質樸,讓福建的采茶調裹著茶山的清香,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未來,這些在課堂上種下的音樂種子,或許會在他們手中長成翅膀,讓地域音樂的魅力跨越山海,在更多人心中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