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管傳媒學院的楊丹同學不僅僅是一名成績優秀的學霸,一位嚴格自律的黨員,她還是一個有理想的新媒體人。四年的時間,多個角色的轉變,多個獎項的獲得,楊丹快速地成長,也快速地進步著。她說:我有我的秘籍。
年級第一的學霸
有很多人說楊丹是學習上的“學霸”,的確,大四的她平均學分績點達到3.92,學分加權平均分達到89.1,擁有著專業排名第一的好成績。不僅如此,為了提升專業素養,她積極參與到學科競賽中去,參加了2015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學人文知識競賽,獲得校級一等獎。同時她所在的團隊代表學校參加2015年北京市大學生人文知識競賽,榮獲北京市三等獎。
如此豐富而優異的成績,讓人眼花繚亂。肯定有很多人都和我一樣,產生了這樣一個疑問:“她到底付出了怎么樣的努力才有今天的成績?”懷著對“學霸”的好奇,我腦海中不斷浮現著一個在圖書館、自習室挑燈苦讀的身影。可當我真正開始接觸楊丹,這個女孩用行動打破了我腦海里那個“書呆子”的臆想。
初次見面時的楊丹讓我記憶猶新,開朗熱情的笑容,簡單大方的著裝,一副眼鏡并沒有擋住眼眸中的光芒,反而為她增添了一份沉穩、安靜。我看著她的雙眼,渴望著能從學霸的口中,得到所有人夢寐以求的“學霸的秘籍”,可是楊丹卻笑著說:“一開始我對自己的要求也沒有那么高,就要求自己該去上的課去上,該干的事情干完,就是最基本的狀態。后來發現,你只要把最基本的事情做完,踏踏實實、腳踏實地,你自然而然在各方面的進度都會跟得上。”她說的懇切,我卻有些失落。一是為“學霸的秘籍”原來是那么的人盡皆知而失望,二是我忽然意識到,原來那些老生常談的“秘籍”真的可以使人成功,但卻很少有人練成。
學霸的挫折與原則
“學霸的秘籍”被楊丹概括為簡單的四個字——腳踏實地。但我總覺得沒有任何成就是隨隨便便就可以達到的。“你就沒遇到過什么挫折和阻礙嗎?”我希望通過這個問題,找到楊丹“學霸”光芒下更加貼近“常人”的那一面。楊丹也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遇到挫折很正常,“學霸”如楊丹也有壓力很大的時候,比如說學習專業相關軟件的那個學期。她回憶道:“由于專業涉及的方面很廣,除了書本上的知識,還有好多從沒接觸過的軟件要學習,你不可能面面俱到,精力會被分散得很厲害。理論學習花費了你大部分的時間,社會實踐也要占據了你很多時間,兩者之間不停轉換,這就會出現思維跟不上的時候。”
在豐富的大學生活中,“實踐活動和學習出現沖突怎么辦?”成為了楊丹新的挑戰,這也是我所好奇的。面對這個疑問,楊丹和我分享了她的原則。“我一直秉承的原則是:把分內的事情做好,再去搞你的實踐。所以最直接的辦法就只能是壓縮自己玩的時間。大學的時間是比較寬松的,你如果想在學習和實踐之間達到平衡,你只能擠壓玩的時間,而不是以你要參加實踐為借口,去擠壓你學習的時間。學習和實踐這兩者是不矛盾的,但關鍵是你如何從其余時間當中,為這兩者騰出時間,并不是在這二者之間做二選一的選擇。”
這些回答,打消了我所有的疑慮。我記得有人說,原則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必須付出代價。我們總是容易被誘惑而忘記了自己的原則,忘記了自己應該做什么,而學霸之所以是學霸,就是因為她的心中有對原則的堅守,她可以放下那些美好的誘惑,堅持本心,即使那是辛苦的,她也會毫不猶的為自己的原則做出犧牲。
學霸的黨支部情節
在黨支部當中,楊丹作為組織委員,一直認真負責地幫助黨支書管理支部工作,組織支部活動。楊丹說在黨支部花費的心血比其他任何一個社團、任何一次實踐活動都要多。因為作為一名黨員,楊丹深知黨支部內的工作必須要嚴謹。從成為積極分子一直到成為黨員,一步步,楊丹所在黨支部的學長和學姐一直對她言傳身教。在她的描述里,她所在支部的支部書記對支部里的每一位成員都非常親切,對待工作一絲不茍,同時還積極參加實踐活動,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她說:“在我還對大學生活很懵懂的時候,我就在黨支部的組織帶領下去參加各種活動,去打辯論,用理性分析問題,鍛煉表達能力。漸漸地,開始從上一任支部書記手中接過重擔,一步步將分散的黨支部重新凝聚起來。我在這里養成了開朗的性格,鍛煉了與人溝通的能力。”
說起黨支部的工作,楊丹不知不覺就提起了她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交流活動。那時候的楊丹還是預備黨員,在黨支部書記的帶領下,她所在的學生黨支部和昌平十三陵的麻峪房村黨支部進行了名為“紅色1+1”的支部共建活動。當時的黨支部書記,和當時的委員會組織她們,去實地進行采訪、調研。她回憶道:“那時候我們撰寫報告,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幫助他們制作網站、拍視頻,將他們當地的特色文化和鄉土民情宣傳到網絡上,為他們提升知名度。希望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能夠為當地的村民提供幫助,打開一條新的致富之路。”這種深入基層的學習,讓楊丹學到了學校和書本之外的新的東西。整個活動的過程,讓支部雙方都有所提升。也讓楊丹更加深刻地了解到,腳踏實地的去實踐,是將理論知識融入個人能力的最有利途徑。
學霸的遺憾與理想
都說遺憾會讓人學會珍惜。楊丹大學四年中最大的遺憾就是三個字“圖書館”。她苦笑著說:“我大學幾年里,就沒怎么好好地去學校的圖書館看看書。”楊丹口中的看書,不是明天要考試了今天看書,或者學習要查閱資料去看書,而是一種把看書當成休閑的習慣。她說哪怕是和學習無關的一本《中國現當代文學》,能夠在午后的陽光里毫無負擔地靜心品讀,都是一種提升,一種享受。無論是從心理層次,還是性格的沉淀、知識的積累,語言和習慣的養成,這都是一個要腳踏實地、循序漸進的。“我可能還是內心比較浮躁吧。”楊丹自嘲的笑了。
有遺憾也總會有驕傲。談到未來的規劃,楊丹并沒有思索太多,可能是因為她心里早就已經有了清晰的目標,她說:“現在我處于保研的階段,但是我希望能夠更多的去公司實習。”對于工作,楊丹也一直堅持著自己的專業理想,無論是公眾號的運營,視頻的剪輯,還是自媒體新聞傳播,都是她理想的工作。她說從高三報考志愿開始,她就堅定了一顆媒體人的心。
提到她的理想,她更是滔滔不絕,激動而睜大的眼睛里閃著光。她說她和同學一起參加學校的學科競賽,論文的方向就緊貼她的媒體夢。她深刻地意識到,現如今網絡的普及,自媒體時代的發展,每個人都可以是一個媒體人,每個人都可以傳播大量的信息并且接收到大量的信息,這是過去的時代所不能給予人們的一種機會,但這更是一種挑戰。如同一夜暴富,信息大爆炸真的是一件好事嗎?楊丹秉承著她的專業理想,希望能探尋如何讓大學生做有責任的自媒體人,為自己在網絡上的言行負責。更希望可以找出幫助大學生分辨網絡上良莠不齊的信息的方法,創建一個更加有序的、高效的、文明的網絡媒體環境。
聊了這么久,我心中依然存有一份對于“學霸的秘籍”的期待。我希望楊丹能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給出一些建議,她思索了一會兒,又給出了那個質樸的答案:腳踏實地,把握當下。日后再想起來自己所做的一些選擇、一些決定,不要后悔。也許通往成功的“秘籍”有很多,但是腳踏實地的付出一定不會錯。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秘籍”,都能一步步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