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長河奔涌向前,17年前那場山崩地裂的記憶從未褪色。2025年5月12日,汶川地震17周年之際,人們以不同方式緬懷逝者、致敬重生,在追思與紀念中凝聚起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的精神力量。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近7萬人喪生、1.8萬人失蹤、37萬余人受傷。災難面前,14.6萬名部隊官兵、7.5萬名民兵預備役人員聞令而動,用血肉之軀筑起“生命防線”:第一支救援部隊穿越塌方險路挺進汶川,19歲戰士荊利杰在余震中哭喊“讓我再救一個”,救援官兵以身體為梯托舉被困群眾……這些定格的瞬間,成為民族精神的生動注腳。
震后重生的故事里,閃耀著希望的光芒。當年9歲背出兩名同學的“抗震救災英雄少年”林浩,近日宣布即將為人父,網友感慨“少年已長成,溫暖在延續”;北川少年程強高舉“長大我當空降兵”橫幅送別官兵,如今已成為空降兵戰士;北川中學學生李陽追隨救援者足跡參軍入伍……他們以行動詮釋著“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感恩與傳承。
從抗震救災到災后重建,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在黨和國家堅強領導下,汶川大地舊貌換新顏。廢墟上崛起的不僅是物理空間的新城,更是中華民族眾志成城、百折不撓的精神高地。正如幸存者所言:“國家是永遠的托底力量。”這種信念,讓歷經苦難的土地孕育出更蓬勃的生命力。
站在新的歷史節點,紀念是為了更好地前行。汶川地震17周年之際,讓我們銘記生命的重量,致敬凡人的勇氣,汲取奮進的力量。在新時代征程上,全體中華兒女將以團結為帆、以堅韌為槳,在復興之路上續寫更多“從苦難走向輝煌”的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