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中醫藥大學的“六尺巷工作法”實踐團隊深入安徽省桐城市、合肥市瑤海區等基層社區,開展“六尺巷工作法融入基層治理”的專題調研。團隊以“禮讓促和諧,共建新社區”為核心理念,通過實地走訪、居民訪談和試點活動,探索傳統智慧在現代基層治理中的創新應用。
團隊成員走進桐城六尺巷社區,聆聽社區老黨員講述“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的歷史典故。隨后,團隊在屯溪老街社區服務中心與居民展開座談。一位因停車位糾紛與鄰居僵持數月的王阿姨感慨:“以前總覺得爭一口氣最重要,聽了六尺巷的故事才明白,互相體諒才能化解矛盾。”團隊成員以此為切入點,設計“鄰里調解工作坊”,通過情景模擬引導居民換位思考。活動后,王阿姨主動與鄰居協商,最終達成“共享車位”方案。
“理論到實踐的跨越”:傳統智慧的現代轉化
課堂中學習的“六尺巷精神”在基層實踐中煥發新活力。團隊結合社區實際,設計“微調解”“互助公約”等創新機制。在合肥市瑤海區某老舊小區,團隊成員發現居民因公共空間使用問題頻發沖突。通過組織“六尺巷議事會”,邀請物業、業委會和居民代表共同制定《公共區域使用公約》,并設立“文明監督崗”。一位參與議事的李大爺表示:“以前吵吵鬧鬧解決不了問題,現在大家坐下來商量,心里舒坦多了!”
“能力提升與團隊協作”:在實踐中錘煉本領
調研過程中,溝通協調與矛盾調解能力成為關鍵。面對居民復雜的訴求,團隊成員從“傾聽者”轉變為“引導者”,運用“六尺巷工作法”中的“禮讓三步曲”——傾聽訴求、尋找共識、促成和解。在瑤海區市某社區,因垃圾分類引發的矛盾一度升級,團隊成員聯合社工開展“環保共治日”活動,通過趣味游戲普及分類知識,并設立“綠色積分榜”。活動后,居民張先生坦言:“以前覺得麻煩,現在發現互相配合其實不難。”
“社會貢獻與未來展望”:以行動書寫青年擔當
此次實踐的最大成果,是將“六尺巷工作法”轉化為可復制的基層治理模板。團隊為試點社區建立“和諧鄰里檔案”,記錄典型矛盾案例及解決方案,并開發線上調解平臺。在總結會上,桐城市某社區書記評價:“學生們的創意為基層工作提供了新思路,這種傳統與現代結合的模式值得推廣。”
調研結束時,團隊成員深刻體會到,“六尺巷”不僅是歷史典故,更是化解矛盾、促進和諧的金鑰匙。基層治理需要“以禮為先,以讓為基”,而青年學子既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更是創新實踐的推動者。未來,團隊計劃聯合更多高校成立“基層治理青年聯盟”,將“六尺巷工作法”推廣至全國社區,讓“讓他三尺”的智慧點亮萬家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