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失敗都是成長的墊腳石,每一次堅持都在拉近與夢想的距離。”畢業于廈門理工學院的福建省大學生“創業之星”、來復賽爾生命科技執行董事潘陽,回首創業征程時感慨,那些看似艱難的時刻,終將成為創業路上最寶貴的財富。
近日,第十四屆福建省大學生“創業之星”大賽創業分享會暨頒獎儀式在廈門理工學院舉行。該賽舉辦十四屆以來,堅持“以賽促學、以賽促研、以賽促教、以賽促建”理念,參賽規模和項目質量逐步提升,涌現出一批聚焦科技前沿的優質創業團隊,不僅為自身成長搭建了舞臺,更成為推動產業升級、促進就業增收、服務社會發展的新生力量。
校園里孕育創新火種
高校是創新的策源地,更是創業夢想的孵化器。許多“創業之星”的逐夢之路,都始于校園的沃土與知識的滋養。
潘陽的創業初心萌芽于廈門理工學院的校園沃土。得益于學校“3+1”的辦學理念,他獲得了閩臺合作交流的機會,在臺灣學習期間,先進的技術理念與前沿的行業視野,為他埋下了科創創業的種子。返校后,他敏銳捕捉到智能傳感技術在智能交通和無人駕駛領域的巨大潛力,與團隊伙伴一同扎根學校逸夫樓,開啟了艱難卻充滿希望的創業探索。
創業初期的困境遠超想象。資金短缺、資源匱乏,讓這個學生創業團隊舉步維艱,更有外界質疑“學生創業不過是紙上談兵”。但這些困難并未擊退潘陽和團隊的熱情,學校成為他們最堅實的后盾,從技術方案的反復打磨,到產學研校企合作的落地推進,再到行業資源的牽線搭橋,用專業力量為項目保駕護航。更關鍵的是,團省委、教育廳的創業扶持政策送來“及時雨”,第一筆啟動資金不僅解了燃眉之急,更讓團隊獲得了與行業前輩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少走了諸多彎路。
最讓潘陽難忘的,是攻克核心技術難關的日夜。為攻克實時數據精度的核心難題,他帶領團隊連續72小時堅守測試現場,困了就趴在桌上瞇一會兒,醒了便立刻投入參數調試、算法修正中。
從校園走出的“創業之星”中,不乏深耕行業、拓展全球版圖的領軍者。廈門模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羅海青,是2014年福建省大學生“創業之星”,2013年從廈門大學醫學院碩士畢業后,先后創辦廈門阿普斯黛爾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上海三炬生物、廈門模基生物等企業,業務覆蓋生物抗體、心血管類生物藥臨床研究、3D類器官研究等領域,更將版圖拓展至巴西,成為國內第一家生產3D培養原材料基質膠、首家在巴西有胎牛血清產線的企業。
據了解,團省委將創新實施“科創育苗計劃”,加大高校科創類社團扶持力度,進一步健全成果轉化機制,做好獲獎項目跟蹤服務,助力青年在八閩大地實現創新創業夢想。
“科創從來不是空想,而是把校園里的應用實踐、跨域交流的所學所思,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硬實力。”多年的創業經歷,讓潘陽更加堅定了用技術回應社會需求的創業理念。
他呼吁青年創業者既要仰望星空,緊盯國家戰略需求,在關鍵領域勇攀高峰;更要腳踏實地,將專業所長與社會所需緊密結合,用青春智慧和汗水回應時代召喚。
回顧創業歷程,羅海青坦言,創業路上始終面臨各類挑戰,從未一帆風順。他提煉出“成功三部曲”:認識自己、挖掘優勢、成就自我,強調要揚長避短、止于至善;同時呼吁青年“走出去”,突破舒適區拓寬視野,更要堅持做正確的事情,在“內心平靜”下作選擇,拒絕賭徒心態。
“個人的才華,只有嵌入時代發展的脈絡,才能獲得最蓬勃的動能。我們每個人,都像是時代的沖浪者。”廈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衛彬的話,道出了高校對青年創業者的期許。他鼓勵青年創業者:要“順勢而為”,將個人奮斗融入國家社會重大需求,借時代浪潮迸發能量;要“敢想敢為”,守護好心中那份好奇與熱愛,不懼風險,勇敢地將大賽中的奇思妙想,變成腳踏實地的創業行動;“聚力同為”,深知創新創業非孤軍奮戰,愿與同行者在時代機遇中攜手并進。
據悉,本屆大學生“創業之星”大賽由團省委、省教育廳、省人社廳、省文旅廳、省科協、省學聯聯合主辦,廈門理工學院承辦,共收到全省44所高校217個參賽項目,其中67個項目進入決賽,最終評選出《高通量微納生物芯片抗體篩選平臺》等10個金獎項目、《泵微芯驅》等20個銀獎項目、《福州云途創界科技有限公司》等30個銅獎項目。10個金獎項目進行了現場路演展示。
大賽挖掘出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的優質創業項目,激勵更多青年學子在高質量發展的奮斗進程中勇于探索、敢于創新,充分彰顯了實踐育人的顯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