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回爐”再造,職教“逆流”成新潮
今年開學季,有不少高校畢業生重返校園,卻選擇了一條不同尋常的道路--“反向”到技校去“鍍金”。近年來,我國職業本科教育快速發展,就業前景廣闊。與此同時,不少普通本科生出于就業、興趣或職業轉型的需要,選擇到職業院校“回爐”深造,一些職業院校的部分專業也主動適應趨勢,招收本科畢業生,并逐漸成為常態。業內人士認為,越來越多學生選擇職業教育,說明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融通的理念正一步步成為現實,通過雙向流通,學生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職業教育的含金量也在不斷提升。
“改善型”學習點亮職業新途
秋季開學季,多地技工院校涌現別樣風景:青島技師學院大學生技師班招生火爆,徐州工程機械技師學院迎來30多名手握大專、本科文憑的“回爐”新生。這并非偶然,山東、浙江、廣東等地,在政策鼓勵下,大學生“回爐”上技校正從個別現象演變為一股潮流。現象背后,是年輕人脫下“長衫”,對職業規劃的清醒認知,也透著與時俱進的“改善型”學習遠見。
楊萌2023年從攀枝花學院法學專業畢業,校招進入上海市一家銀行從事客服相關工作。“客服工作壓力很大,覺得如果自己會一門技術就好了。”楊萌說道。工作一年后,楊萌從銀行辭職,進入當地一家技校學習法式烘焙專業,“選擇'回爐'更多意味著'換一種生活'。”
選擇“回爐”重造的還有剛畢業的大學生。今年7月起,一場名為“就業培訓直通車”的創新實驗在江蘇南京進行--鼓勵未就業畢業生走進技工院校“回爐”再造,并承諾“包就業”。
在江蘇未遲數字技術有限公司,本科學習食品專業的駱建升憑借對計算機和AI應用的濃厚興趣,報名參加了在南京技師學院舉行的出海跨境電商培訓。“培訓的內容都是我感興趣的,上手特別快。”如今,駱建升已是一名跨境電商搜索引擎營銷專員,能獨立運用ChatGPT等工具為客戶設計搜索關鍵詞和宣傳文案,并獲得了客戶認可。
今年8月,“就業培訓直通車”新一期培訓在南京烹飪學校開班,18名畢業生培訓合格后將全部入職BCO豆庫南京餐飲各大連鎖店。“我們因為喜歡美食走到一起,目前已經學了35道西餐,大家都對西餐主廚的工作充滿期待。”江蘇經貿技師學院人力資源管理畢業生吳紀龍說。“高校畢業生就業關涉千家萬戶,技工院校每一個專業背后都有三個以上的校企合作單位,這些用人單位在招一線工人的同時,經常有很多大學生崗位需求。大學生文化底子好,接受能力強,只要不局限于自己的專業,輔以適當的技能培訓,很容易找到工作。”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職業能力建設處處長朱清怡介紹道。
近年來,各地與大學畢業生“回爐”相關的政策文件也在相繼出臺。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等20部門聯合發文,支持技工院校面向未就業大學生開設全日制預備技師(技師)班,納入技工院校年度招生計劃;支持職業院校面向大學生群體定制技能培訓班,引導大學生利用寒暑假、雙休日等假期時間開展技能培訓。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提出,面向本科或研究生畢業生提供一年制技師培養。
“從訂單班到深度聯姻當地知名企業,從組建職教集團、產教聯合體到共建國家級實訓基地與產業學院,越來越多的職業本科院校以完善的產教融合模式,實現專業與產業的高度契合、人才與崗位的精準匹配、科研與市場的深度融合,職業教育的含金量和吸引力在不斷提升。”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敬杰表示。
用技能為學歷增值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教育強國指數居全球第21位,是10年來進步最快的國家。截至目前,我國職業本科院校已達87所,僅今年教育部就批準同意設置36所職業本科學校,占目前職業本科總數的四成多。根據《中國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顯示,首批職業本科畢業生就業落實率達87.07%,畢業生90%以上服務于制造業等實體經濟領域。
王敬杰說,過去職業教育常被視為“次等選擇”,如今職業教育的吸引力不僅在于學歷文憑受到更高認可,其高質量的技能培訓、緊密的產業對接和良好的就業前景,使得其本身開始成為一種核心競爭力,“職業教育也正從'無奈之選'變為'理性之選'。”
今年秋季,王佳航來到青島市技師學院報到,正式開啟新的學習生活。6月,他剛從青島一所本科院校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畢業。“求職季也收到了相關公司的錄用通知,但不太滿意,還是希望找到更有發展前景的職業方向。”王佳航坦言,大學期間所學的理論知識為自己奠定了良好基礎,但在實踐技能方面還存在不足,“想靜下心來學一門實實在在的手藝,增強就業競爭力”。迷茫猶豫之際,王佳航了解到了青島市技師學院大學生技師班的招生信息,便著手與招生辦老師交流。最終,“學制兩年”“對口就業”等關鍵詞吸引他踏進了青島市技師學院的大門。
在青島市技師學院24-2機電一體化技師2班班主任袁強看來,理論基礎扎實、學習速度快,是大學生技師班學子的普遍特點。同時,他們主動學習意愿強烈,目標明確--掌握技術、順利就業。“但從大學到技工院校,學生們也面臨從'動腦'到'動手'的轉變。”袁強表示,大學生技師班重視學生親自上手實操實踐,課程設備多、項目多,“本升專”學生需要時間慢慢適應、掌握。剛入學不久的王佳航目前正在學習電力基礎理論知識,“很期待日后的實操課,能把課本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王佳航說。
青島市技師學院大學生技師班采用兩年學制、工學一體融合培養模式,學校根據學生的學科背景分層次、按項目培養,將課程設計成相對獨立的學習任務,成立項目小組開展培訓。同時,將企業生產一線使用的設備引入學校,并1:1“復刻”設置學習工作站,與企業共建40余個校內外大學生技師班實訓基地,實現“所學即所用”。“我們將大學生的知識儲備、學習能力與學校的專業技能教育優勢相結合,培養出的人才進入產業一線后成長為'紫領'人才的可能性更大。”青島市技師學院黨委書記張秋生說。
不過,從目前的情況看,“專升本”規模較大且制度相對成熟,“本升專”更多的是學校個體行為或試點項目,缺乏系統性的制度設計。
湖南師范大學職業教育研究所教授唐智彬認為,未來需要進一步加強產業與教學、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間的融合,可以鼓勵普通院校和職業院校共同開發課程,促進課程資源的共享與融通,允許普通大學的學生到職業院校選修實踐課程并獲得學分,反之亦然。“總之,要培育既具理論素養又具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幫助學生找到更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讓學生擁有更大選擇空間。”唐智彬說。
大學生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