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南石油大學光伏產業技術研究院的重點實驗室里,張廣釗的日常始于黎明微光。這名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大三的學生,已經帶領“礦智凌云”團隊在鈣鈦礦領域奮戰了500多個日夜。此時,他正用手持鑷子,專注地搭建著下一代柔性鈣鈦礦太陽電池的核心—這于他而言不僅僅是一項科研任務,更是他心中綠色未來的種子。

“傳統石油行業需要綠色轉型,而鈣鈦礦正是打開新能源大門的鑰匙”張廣釗的話語中透著篤定。2023年,他在通威太陽能參與認知實習時,敏銳發現無人機巡檢光伏板存在續航短板,這一問題嚴重制約巡檢效率,將鈣鈦礦技術與無人機結合的想法就此萌生。

為攻克高效穩定柔性鈣鈦礦太陽電池的制備難題,2024年6月3日,張廣釗梳理出產品制備過程中的核心技術卡點,率領團隊成員奔赴通威太陽能,參與產教研聯合技術攻關會,與鈣鈦礦領域專家、企業技術骨干深入切磋交流。

“耕耘自有收獲,磨礪方得玉成”。經過不懈努力,2025年5月底,第二代柔性鈣鈦礦太陽電池成功問世,其關鍵技術已提交3項發明專利和4項實用新型專利的申請。與此同時,張廣釗帶領團隊攜手多家企業完成技術驗證,產品的性能與發展潛力得到了晶澳太陽能、通威太陽能等一眾光伏領軍企業的普遍認可。

同年7月,團隊耗盡心血打磨的首架鈣鈦礦太陽能無人機迎來了首次實地測試。張廣釗帶著這臺融入全新技術的設備,奔赴成都縱橫鯤鵬無人機訓練基地展開試飛。結果顯示,無人機續航時長顯著增加,不僅打破了光伏巡檢領域的續航瓶頸,更印證了鈣鈦礦技術在移動能源場景中的實用價值——曾經的暢想,在反復調試與實踐中,真切地落地為現實。

回望征途,張廣釗用行動詮釋:青春的科創夢,能在大時代的浪潮中綻放璀璨光芒。正如他所言,“每一次失敗都是墊腳石”,而今日的成就,只是新能源革命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