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群來自浙江旅游職業(yè)學院(下文簡稱“浙旅院”)旅游日語專業(yè)的青年學子,走出課堂、走進歷史,將外語專業(yè)技能與千年宋韻文化相融合,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傳播實踐。9月1日至10日,“宋韻千年·風雅共傳”實踐團在指導教師翁嘉的帶領下,走訪杭州多個宋韻文化地標,用多語講述中國故事,叩響文化出海的新聲。
實踐團的首站選在了南宋德壽宮遺址博物館。團隊特別邀請到曾親身參與德壽宮修復工作的浙江省古建筑設計研究院專家葉聰。葉聰老師系統(tǒng)地為團隊成員講解了德壽宮的空間格局與修復理念,讓同學們對宋韻建筑的匠心與智慧有了更深的理解。結合葉老師的專業(yè)講解,成員們迅速將數字化展陳中的細節(jié)融入日語導游詞中,并在現場反復進行講解演練,力求用準確而生動的語言,向未來可能到訪的國際游客傳遞宋韻文化的精髓。
從南宋德壽宮遺址博物館、南宋官窯博物館,再到中國絲綢博物館、南宋御街,實踐團成員一路走訪、一路體驗、一路傳播。他們不僅親手拼裝宋代斗拱、體驗陶器制作,更面向中外游客開展問卷訪談,收集了162份有效問卷,深入分析不同人群對宋韻文化的認知、興趣與傳播偏好。
調研發(fā)現,公眾對宋韻文化表現出濃厚興趣,尤其是點茶、焚香等生活美學和官窯瓷器等器物元素最受歡迎,超過70%的受訪者愿意參與文化傳播。然而,仍有約25%的受訪者對德壽宮、南宋御街等核心文化地標知之甚少,反映出認知度仍有提升空間。在傳播渠道方面,社交媒體和短視頻已成為主流方式,而沉浸式、互動性強的體驗項目最受青睞。
這些發(fā)現為實踐團后續(xù)工作指明了方向。團隊基于問卷調研和數據分析,形成了《杭州宋韻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國際傳播研究調研報告》,團隊提出應構建“分眾傳播”矩陣,針對不同性別、年齡和職業(yè)群體采取差異化策略,如面向年輕人強化短視頻與沉浸體驗,針對國際游客拓展多語種導覽服務等,真正實現宋韻文化從“走出去”到“走進去”。
“我們不只是看歷史,更是在讀一座活著的城。”隊員陳瑤瑤在走訪中感慨。而在官窯博物館中,陶藝師也為他們點贊:“看到年輕人積極學習傳統(tǒng)文化,并有心將其發(fā)揚至海外,我對中華文化的傳承更有信心了。”
實踐中,團隊成員也發(fā)現了當前宋韻文化海外傳播中的一些現實問題,如外語講解不完善、AI語音導覽內容存在偏差等。這些發(fā)現為他們后續(xù)優(yōu)化多語種導游詞、設計文創(chuàng)產品和研學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據。
“從德壽宮到官窯、絲博,每一次觸摸歷史,都是與千年宋人的對話。”浙旅院的指導教師翁嘉表示,“我們正嘗試用Z世代的語匯、跨文化的視角,讓宋韻不再靜默于典籍,而是流動于世界。”
目前,實踐團已進入成果凝練階段,修訂多語種講解詞、完善文創(chuàng)設計,并邀請專家審校,全力推動宋韻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這場跨越千年的文化循跡,不僅是專業(yè)實踐的生動課堂,更是青年一代傳遞文化自信、助力文化出海的真實寫照。
(供稿:翁嘉,藍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