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探究鄉村振興背景下山區特色農業發展的實踐路徑,體悟農業技術應用與生產經營模式創新的基層落地成效,2025年8月22日,中國海洋大學“沂”起前行實踐隊前往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垛莊鎮桑園村開展社會實踐調研。
在桑園村村委會,實踐團隊與村黨支部書記王立良進行了深入座談。隊員們結合各自專業背景,圍繞農業生產方式轉型和特色農業路徑探索等議題展開提問,全面了解桑園村的真實狀況。團隊了解到,桑園村依托自然條件大力發展蜜桃、板栗等果樹種植,引入了一系列現代化管理方式并積極拓展銷售渠道,但仍存在集約化經營程度偏低、人口老齡化嚴重、社會資本引進困難等問題。

圖為團隊成員采訪王立良書記 萬子涵攝
座談尾聲,隊員們基于桑園村實際情況積極提出發展建議,如推進農文旅融合、開發特色產品深加工等。王書記表示,未來村莊在將在政府支持和年輕力量回歸的帶動下,持續探索多元化農業發展路徑,這一展望也為團隊指明了調研的重點方向。

圖為實踐小隊與王立良書記合影留念 萬子涵攝
隨后,實踐團一行在魏善輝書記的帶領下,深入桑園村展開實地調研。隊員們沿主干道走訪民居、農田與果園,詳細了解林果種植結構和鄉村建設情況。

圖為魏書記帶領實踐隊成員走訪 萬子涵攝
在走訪中,實踐團也被桑園村村民們的熱心好客深深觸動。不管是大方贈送自種蜜桃的司機師傅,還是熱情招呼成員入院休息的村民奶奶,都讓隊員們感受到桑園村淳樸濃郁的鄉風民情。

圖為與路遇送貨師傅熱情交談
實踐團還在魏書記的帶領下參觀了一棵樹齡逾二百年的古栗樹。團隊意識到,古樹保護也是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工程。該古樹不僅是桑園村板栗產業的歷史見證,更承載著當地悠久的農耕文化記憶。同時據書記介紹,此處在抗日戰爭時期曾作為大青山戰役的后方支援點。桑園村的紅色故事,讓團隊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這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圖為200余年樹齡栗子樹 萬子涵攝
最后,實踐團隊與桑園村返鄉創業青年代表李大哥開展面對面交流,深入了解其作為“四雁工程”中“歸雁”人才的創業實踐經歷。李大哥以黨員身份扎根鄉土,經營以蜜桃種植為核心的家庭農場,不僅自主發展桃樹種植,還主動整合村民蜜桃資源,統一對接外地賣家,憑借誠信經營積累了良好口碑。他的經歷讓團隊深刻感受到基層“歸雁”人才的責任擔當,也為團隊理解青年返鄉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提供了鮮活樣本。

圖為與返鄉創業青年代表李大哥交談 萬子涵攝
紅色基因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鄉村振興的使命在青年肩上代代相傳。本次桑園村之行,不僅是一次深入基層的實踐調研,更是一堂生動的鄉村振興“現實課”。實踐團親眼見證蒙陰以“小蜜桃”撬動“大產業”的智慧,也深切認識到當前鄉村發展中的現實挑戰。實踐團將繼續以腳步丈量鄉村、用調研傾聽民聲,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用實際行動共同繪就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美麗畫卷。(供稿:姜潤語 郝珊 王焱 萬子涵)